正月
綠色正在成為重塑商業模式的重要力量。
從臺灣省高雄市出發,在崎嶇婉轉的盤山公路上駕車行進一個多小時之后,便來到位于半山腰位置的那瑪夏區民權小學。這座原住民小學原本位于山腳下,但是一場臺風改變了一切。
那瑪夏區位于東亞第一高峰玉山的山脈之上,地勢高聳,高屏溪兩大源頭楠梓仙溪、荖濃溪流貫其中,山水之間景色秀美,卻也暗藏了泥石流的危險。2009年8月的莫拉克臺風因為雨量大大超過預報,造成嚴重山體滑坡,甚至造成平埔族小林村,600多名村民被活埋的悲劇。
原本位于山腳下的民權小學也在這場災難中被掩埋。從悲痛中復蘇過來的那瑪夏區人們,開始重建家園。因為不忍挖出親眷的尸體,小林村在遺址附近建立紀念公園以告慰亡靈。而民權小學也同樣移址重建,設計師在研討方案之時,吸取了當地原住民的文化智慧,將地址選在山上平坦之地,這也是因為這里曾是原住民歷史上的聚居區,經驗證明比較安全。
那瑪夏區是高雄市三個原住民區之一,以布農族為主,另外還有鄒族(南鄒族)及排灣族等原住民。新的民權小學在2012年啟用之后,目前共有56名小學生和28名幼兒園園生就讀,結合內在的原住民文化元素與節能環保理念,形成了一棟平時用于教學、緊急時刻可被社區居民用作避難場所的建筑。
從設計開始
整個學校都以原住民傳統房屋為設計出發點,比如高腳屋的設計,能夠將建筑對地基和文化遺址的影響降到最低,達到尊重地貌、維護生態平衡的目的。而校舍的內部設計更像是一個大家庭。每個教室像家里的一個房間,中間的階梯活動空間像是客廳,教室使用折疊式木門,完全開啟時可以和中庭的活動空間相結合。
原住民的文化符號滲透在一個細節中。校舍當中挑空的天花板上布滿暗紅色的菱形花紋,據說這是百步蛇身上的花紋。布農族的傳說中認為族人與百步蛇是好朋友,百步蛇將自身的花紋給布農族人用作美學啟蒙,因此在布農族的很多紋樣中都有這類的花紋。
不僅如此,學校里的走廊使用狩獵時的標槍做裝飾,水塔鋼架也以杵臼形式包覆,外墻上的壁畫講述布農族祖先抗擊洪水的神話。而學校的圖書館,造型酷似一朵倒掛的曼陀羅花。人在其中,可以聞到柳杉芳香的味道,而中間下沉式的回字型區域,依照鄒族族中男子集會形式設計,現在師生們可以隨意坐在上面閱讀。
而更具功能性的巧妙設計在于,屋頂的玻璃窗與地面的柵型通風口形成的空氣流動,可以調節室內溫度,實現冬暖夏涼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減少空調的使用。實踐證明,即使室外溫度32度,室內也能達到25度的室溫。而北向的采光天窗配合高亮度的室內材料,可以讓光線均勻照入,減少照明燈光。雨水回收系統加上節水器具,也實現了節水的目標。在2015年,實現了節能74%。據教導主任李偉雄介紹,整棟圖書館能夠實現“凈零耗能”,是全臺灣第一座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圖書館。
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學校操場也根據山形而設,突破了固定的跑道設計,充滿運動的趣味性,使用廢棄尼龍繩制作的跑道,既舒適又環保。設立在操場一側的太陽能板,能夠提供12%的替代用電,這是用來防止山區風雨帶來基礎設施損壞時形成孤島情況。這所兼具避難中心功能的小學,能在災難中容納300人,儲備7天的食物和飲用水。2012至2017年,那瑪夏小學共收容逾5000人避難。
從自身做起
民權小學是由臺達基金會捐贈的。臺達基金會還在臺灣省內捐贈了清華大學臺達館、成功大學臺達館以及孫運睿綠建筑研究大樓,更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捐贈了四川綿陽楊家鎮陽光小學。這些捐贈校園都是綠色建筑,都在通風、隔熱、水利用等方面使用設計結合技術的方式實現了節能。
負責捐贈的臺達基金會是臺達集團CSR的重要一環。實際上,從2006年起,臺達集團便承諾所有新建廠辦都以綠色建筑工藝建設,目前已在全球范圍內興建及捐贈了25棟綠色建筑,其中經認證的16棟綠色建筑2016年共節電1520萬度,相當于減少10027噸二氧化碳排放。
自2007年起,臺達集團與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合作,贊助舉辦“臺達杯國際太陽能建筑設計競賽”,致力于培養綠色建筑設計人才,并將優秀作品付諸實地建設,四川綿陽楊家鎮陽光小學便是獲獎方案落地的一項實例。
而在臺達集團內部,上海研發中心、臺北企業總部瑞光大樓、臺南廠一期二期、桃園研發中心、印度Rudrapur廠、印度Guigaon廠、美洲總部等,分別獲得LEED(美國綠色建筑獎項)、或EEWH(臺灣綠建筑評估系統)認證的綠色建筑,分別可以實現23%~76% 的能源節約。
利用設計,從一開始營造綠色建筑的理念同樣體現在臺達集團辦公大樓的建設中。2015年在美國加州弗利蒙特市(Fremont)的新總部大樓,占地18萬平方英尺,建筑設計符合美國LEED白金級綠色建筑標準。這棟大樓的設計利用了加州獨特的地熱資源。加州位于環太平洋的“火圈”,地熱在當地能源結構中占6%,加州政府也提出了2030年能夠實現50%的電力來源于可再生能源的目標。
臺達美洲總部大樓利用了當地優勢,設立了地源熱泵系統,這套系統通過位于地下30英尺的地下管線,運用地底常溫的特性,借助管線中1.2萬加侖不斷循環的水,在夏天時將室內熱量排入地底以降低溫度,在冬天時則從地底吸取熱量提升室內溫度。在建筑物中,各樓層地板都鋪設雙向輻射空調管線,地源熱泵系統與雙向輻射空調的管線長度總計92英里以上、管線總面積超過5個足球場,這套隱身于建筑當中的系統讓室內空調運作更有效率,相較于傳統空調與鍋爐可節省60%的電力。而建筑本身安裝的太陽能光伏解決方案,每年可產生超過1百萬度以上的電力,是當地第一座凈零耗能的綠色建筑。
與新建綠色建筑相比,運營綠色建筑顯然更具挑戰性。這意味著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需要人們在使用中同樣秉承綠色理念。上海研發大樓除了擔任行政運營職能之外,還設有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認可的國家實驗室(CNAS)與博士后工作站以及電力電子、視訊、新能源、網絡通訊等多個大型研發部門。
這棟大樓在2013年投入使用之后,當年實現了37%節能,而在2014~2016年的實際應用中,繼續實行節能改造,又再度實現了減少10.9%的建筑總用電量(不含數據機房及實驗室用電)。因此在2013年獲得LEED-NC(新建建筑)黃金級認證后,2017年再次獲得LEED-EB (既有建筑)最高等級白金級認證。
這座獲得LEED雙認證的辦公樓,相較國際相似地理環境的建筑物節電可達60%。相較LEED設計基準,節水可達46%。根據臺達集團-中達電通副董事長尹鏇博的介紹,臺達上海運營中心取得LEED-EB白金級認證,在能源效率使用項目表現出色獲得滿分。大樓采用了多種臺達自有節能產品,比如臺達InfraSuite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年平均PUE值(數據機房能源使用效率值。中國平均PUE值為3,Green Grid黃金級規范PUE值為小于1.43)僅為1.40,優于Green Grid 黃金級綠色機房標準。而應用工業自動化產品與電梯空調變頻等設備,可有效降低用電。同時,配合建筑能源管理系統(Delta BEMS),監控大樓能源使用,實現高效節能。
除了在樓宇控制上實現節能之外,公司鼓勵員工綠色出行,研發大樓的地面及地下車庫共有11臺電動車充電樁,供員工免費使用。員工通勤班車也采用電動大巴,相較燃油車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約63.5噸。
新商業增長點
臺達將這種體現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稱作“綠建筑”,從2015年開始,陸續在巴黎、北京、臺北、高雄等地舉辦“綠筑跡”展,展示低碳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在沙龍、互動環節中介紹家用節能常識。比如使用Low-E玻璃替換普通玻璃、屋頂收集雨水等家庭住宅節能改造思路。
臺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郭珊珊表示:“綠色建筑的意涵,起初由耗費最少資源、制造最少廢棄物,進而關注生態、健康等方面,現在更擴展至小區、城市層面。”因此在10月高雄展出的“綠筑跡——臺達綠色建筑展”中,低碳交通也成為展覽的一部分。
而在11月舉行的COP23德國波恩聯合國氣候會議上,臺達受ICLEI(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邀請于其主辦的周邊會議做演講。臺達為該場周邊會議唯一的企業代表,與來自日本富山市(Toyama City)、烏蘭巴托、深圳市、新北市、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城市決策高層及氣候專家進行交流。這已經是臺達連續第十一年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
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僅是企業戰略的一部分,更是重塑商業模式的重要力量。對于這一點,臺達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鄭崇華想得很清楚:“建筑與運輸分占全球與能源相關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9%及23%,耗能增長幅度也未見停歇,是實現《巴黎協議》控制全球升溫在攝氏2度內的兩大關鍵。”而臺達研發的樓宇自動化、電動車充電、智能照明、儲能等諸多創新技術,正是協助全球城市實踐低碳轉型的基礎。
實際上,在十多年前,鄭崇華開始宣揚綠色建筑理念時,并沒有得到大家的理解。“那時候大家都說不知道鄭先生在想什么,做生意不像做生意,整天想些不現實的東西。”一位在臺達供職20多年的老員工回憶說,當時倡導建筑全生命周期內最大限度節能、降廢、環保的綠色建筑概念剛剛興起,鄭崇華到處大力推薦與臺達主業無關的綠色建筑,令很多人無法理解。
臺達是1971年由35歲的鄭崇華白手起家所建立的,當時僅有15名員工,產品是電視機零部件。46年后,臺達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開關電源供應器制造商,生產的各類電源及元器件廣泛應用于工業、能源、通訊、數據中心、智能家電等領域,其中的筆記本電腦電源適配器年產量超過8000萬個,磁性元件年產量超過100億顆。2016年,臺達全球營收達78億美元。
綠色建筑正在成為臺達新商業模式的一環。臺達集團執行長鄭平認為,“如何發展壯大能源管理和智能綠生活的業務以開拓臺達的新增長點,是目前面臨最重要的問題,因此要把握機遇,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
鄭平表示自己上任五年以來,學到最多的就是了解這些產業及技術的發展,并通過不同的角度看待整個企業的發展,再結合臺達集團的能力及差距,把握機遇,如物聯網、電動車、能源管理等技術領域的發展,尋求技術與商業模式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