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文超
在學科教學不斷深化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掌握,也要關注學科的育人功能,挖掘學科對于學生的培養價值,發揮全面立體的教學功效.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當挖掘育人功能,將一些核心觀念潛移默化地滲透給學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對于化學的理解與感知會更加深刻與立體,對于知識的掌握也會更加牢固與透徹.這是課程教學內在價值的一種實現.
一、讓學生對于世界的物質性形成認識
化學課程有一些獨有的特點,從特定層面和角度闡述了世界的物質構成.這是其內涵的一種體現.在初中化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物質的構成模式、構成特點等都有越來越深入的認識.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學生逐漸對于世界的物質性形成直觀認識.大部分學生都是進入初中后才開始接觸化學學科.不少學生之所以對于化學產生強烈的好奇,很大程度是因為化學在一個理性和科學的層面生動闡釋了物質的構成規律,將世界的物質性這一基本特征清晰呈現在大家面前.讓學生對于世界的物質性形成基本認識,這其實一定程度是一個哲學層面的問題,也是對于唯心主義哲學理論的一種挑戰.學生有了這個基本認知后,理解與分析很多具體問題的方法和視角會產生變化,思維的模式和認知規律也會發生變化.
化學能使學生體察到形形色色的實物都是由物質(實物材料)構成的.早期的突出例子之一是,曾經被前人認為虛幻不見的各種“空氣”(如“固定空氣”“可燃空氣”“濁空氣”“火空氣”“脫燃素空氣”“燃素化空氣”“亞硝空氣”“堿質空氣”等),先后被化學確定是不同的氣態物質.尤其是,思維的物質基礎、遺傳的物質基礎等已被化學揭秘……在學習“有多重物質組成的空氣”“物質構成的奧秘”等內容時,學生的認知觀念都有被拓寬與豐富的感覺,并跟隨老師的引導試著站在科學理性的層面理解與看待問題.讓學生形成對于世界的物質性的直觀認識,是樹立學生正確的認知觀念的基礎,也是在挖掘化學課程育人功能時需要關注的.
二、讓學生對于世界的基本運動規律有所了解
在化學學習中,學生探索微觀世界會產生生動有趣的對于這個世界的基本運動規律的認識.在初次接觸這部分內容時,學生感受到強烈的好奇,并且有較高的求知欲望,感受到探究化學知識的樂趣.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種探究心理,將很多問題的實質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從科學理性的視角出發,有效認識這個世界基本的運動規律.這部分知識的抽象程度很高,教學初期學生接受這部分內容的難度較大.教師要想方設法化解這些具體問題,透過各種實用的教學輔助工具,精心設計與組織教學過程,既體現出知識教學的豐富性與趣味性,也降低學生的認知障礙,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在化學學習中,學生接觸到很多對于世界基本運動規律闡釋的知識內容.在講授這些內容時,教師要找到合適的引導方法.化學事實表明,物質的微觀結構決定其性質和變化,物質的差別和變化只能用其微觀結構來解釋.因此,學習化學,有助于學生形成微觀結構的觀念,也有助于學生把結構觀念遷移到其他問題的解決上,并從宏觀的角度認識和解決問題.此外,化學中的元素、異構等概念所蘊涵的思想方法,逐漸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些都涉及微觀化學知識.在講解這些相關內容時,除了讓學生理解與掌握基本知識范疇,教師要幫助學生構建對于世界基本運動規律的認知.
三、促進學生核心學科素養的形成
關注學生核心學科素養的形成與構建,教師在組織課堂時要重點把握.在新課程背景下,對于初中化學教學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更加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獲取能力的培養,而這些都應當在化學課堂上有所體現.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學生視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與重心.在構建課程教學方法或者是組織實驗課堂時,教師要將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教師只有轉變教學方法和引導模式,才能發揮化學教學的內在功效.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并進行簡單的探究活動,增進學生對科學探究的體驗;初步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并用文字、圖表和化學語言表述有關的信息;初步學習運用比較、分類、歸納和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用變化和聯系的觀點分析常見的化學現象,說明并解釋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教師只有明確了這些基本的教學側重點和能力訓練的重心,對于課堂的組織與構建才有方向性,才能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在這樣的前提下,能夠促進學生核心學科素養的形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