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發現,由于學生之間的差異化,對知識掌握的水平不一樣,使學生的思維模式、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也不盡相同.在解答數學問題時,推理能力較強的學生往往速度快準確率高,但是推理能力較弱的學生可能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只是單純地根據課本向所有學生傳授知識,那么推理能力較強的學生雖然能夠快速掌握知識,但是會耽誤他們更好地發展,推理能力較弱的學生沒辦法得到提高.因此,教師需要開拓新的教學方法.比如,利用學生的差異化,采用分層教學.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特性,揚長避短,讓所有學生都能在自己適應的情況下提高能力,得到發展.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呢?
一、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對全體學生進行分層
為了讓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分層教學是教育革新的成功范例.在新學期剛剛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摸底考試的方式,考核學生的分析能力、個性特征、心理傾向等方面,并對學生的能力做一次理性的分析.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反應速度、智力水平等方面,將學生分成一、二、三組.一組學生的能力較強,可塑性較強.二組學生處于中等水平,三組學生則相對能力較弱.將學生根據個人能力分組,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輔導.同時,分組的情況隨時可以調整,一組的學生如果不努力將會分到二組或三組,二三組的學生如果提高了自己的水平也可以分到一組.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斗志,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時,由于學生的思維和解題能力存在差異,在遇到行程問題、工程問題等問題時,學生的差異就會顯示出來.我根據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將所有學生分為一二三組,解題速度快、準確率高的分在一組,中等的分在二組,稍差的分在三組.在講解過程中,在時間分配上,三組要多于二組,二組多于一組,讓所有學生都能在自己適應的時間和節奏中學以致用.這樣,整個班級的優秀率、及格率和平均分都有所提高.
二、設置差異化教學環節,對教學過程進行分層
分層教學,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學生進行差異化分組,更重要的是對教學過程進行分層.一組的學生能力較強,主觀能動性也較強,教師對這組學生主要是要引導,增強他們思維的開闊性.二組的學生相對來說比一組的學生思維敏捷性差一點,教師在課堂上要對二組的學生多關注,多提問,及時點撥和指導,與他們積極互動.三組的學生相對來說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在學習上比較依賴同學和老師,教師可以讓一、二組的學生幫助他們,督促他們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提高學習水平.例如,在講“整式乘法與因式分解”時,由于學生對于整式與因式分解的基礎不同,因此在計算時會有明顯的差異.一組的速度明顯會快一些,三組則是最慢.在課堂練習上,我讓三個組的學生分層練習.三組的學生,主要練習一些相對基礎的題目,以完成課本習題為主,主要是讓他們充分理解老師講的知識,增強自信心.二組的學生,在基礎題目上要稍有提升,鼓勵他們開拓思維,并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思考,爭取進到一組.一組的學生,做題速度快,在完成基礎習題后,讓他們做一些競賽題的練習,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分層,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的學習任務,增強了學習自信心.
三、根據學習的核心目標,對考核方式進行分層
在傳統的考試中,所有的學生都在規定的時間內答同樣的題目.這樣,會形成固定的成績差異,在成績排名上也不會有很大變動.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績好的學生沒有突破的動力,而成績較差的學生則會失去學習自信心.由此可見,分層考核對于學生的重要性.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各自不同的情況為每一組的學生定下學習目標,然后根據目標對考核方式進行差異化分層,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考核試卷,以充分考核每個學生真實的實力.例如,在講“一次函數”時,我針對三個組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一組的學生要在熟練學習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基礎上完成一些拓展思維的競賽題.二組的學生要熟悉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概念和它們之間的關系.三組的學生要做到根據已知信息熟練寫出一次函數的表達式.確定了不同的教學目標,我出三份由難到易的試題,分別對一、二、三組學生進行考核.通過這樣的考核方式,教師能夠真實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教學方案,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幫助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