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玉杰 黃麗婷 褚千坤 梁江山 羅鵬

【摘要】 目的 觀察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引導下選擇性脊神經根阻滯(SNRB)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LIDH)療效及對脊柱穩定性的影響。方法 120例LIDH患者,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SNRB組
(80例)和椎旁神經阻滯(PVB)組(40例)。SNRB組患者采用DSA引導下SNRB治療, PVB組患者采用PVB治療, 記錄兩組加用塞來昔布膠囊例數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并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脊柱穩定性的改變情況。結果 SNRB組中僅5例(6.25%)加用塞來昔布膠囊, PVB組中13例(32.50%)加用塞來昔布膠囊,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SNR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75%, 低于PVB組的17.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SNRB組患者臨床有效率為90.00%, 高于PVB組的75.00%, 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椎前凸角(LL)、骶骨傾斜角(SS)、腰椎矢狀面垂直軸(SV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DSA引導下SNRB治療LIDH具療效佳、不良反應少、對脊柱穩定性小等優勢, 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關鍵詞】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選擇性脊神經根阻滯;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脊柱穩定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4.017腰椎間盤突出癥(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LIDH)屬難治性易復發慢性疾病, 不僅為社會勞動力帶來極大負面影響, 也使得患者生活質量愈漸下降, 但當今尚未見廣譜特效治療方案[1-3]。傳統椎旁神經阻滯術(paravertebral block, PVB)與選擇性脊神經根阻滯術(selective nerve root boss, SNRB)是基于神經根解剖學、生理學而產生的微創治療手段[4, 5]。本研究旨在明確SNRB治療LIDH的臨床價值, 為SNRB的臨床實踐提供數據支撐,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4月~2016年12月治療的120例LIDH患者,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SNRB組(80例)和PVB組(40例)。SNRB組男51例, 女29例;年齡18~60歲, 平均年齡(40.37±19.65)歲;平均病程(7.12±6.98)年。PVB組男28例, 女11例;年齡19~58歲, 平均年齡(41.20±18.36)歲;
平均病程(7.23±6.6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SNRB組 患者采用DSA引導下SNRB治療, 患者取俯臥位, 將墊枕置于腹部正下方, 將腰部抬高至合適水平, 進行常規消毒鋪巾及生命體征監控。將C形壁球管調至斜位(45°)對穿刺點(上關節突前上方)進行局部麻醉后在DSA引導下開始穿刺操作, 從正位、側位觀測針尖位置并對進針方式進行適當調整, 嚴格控制進針深度(不能超過關節面的1/2), 當患者出現觸電感便提示穿刺成功。再給予造影劑(按1∶2比例將0.9%碘佛醇與生理鹽水稀釋呈2 ml混合液)推注, 仔細觀察造影劑分布, 明確針尖是否位于神經鞘內, 避免針尖位于血管內, 確認無誤后行L5神經根阻滯, 向神經根鞘內推注阻滯藥物(2 ml 0.25%布比卡因局麻混合液﹢2 mg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推注速度不宜過快, 結束后便可拔針, 對穿刺部位再次進行嚴格消毒處理并壓迫5 min, 于留置室留置30~60 min, 以觀察患者術后有無異常。
1. 2. 2 PVB組 患者采用PVB治療, 穿刺前準備工作參照SRNB組。取患側腰椎棘突尖靠撿患側方向2 cm處作為穿刺點并進行常規消毒巾鋪設及局部麻醉, 以垂直進針方式直至針尖有異常感(觸及椎板)便停止穿刺, 可依據患者體質量指數酌情考慮穿刺深度, 但穿刺深度<5 cm, 退針后將針尖穿過橫突間韌帶直至到達椎間旁隙, 并采用回抽針尖方式確認針尖有無傷及血管, 確認無誤后注入阻滯藥物
(15 ml 0.25%布比卡因局麻混合液﹢3.5 mg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并參照SBRN組進行穿刺后處理。
兩組患者治療頻率為1次/周。若術后疼痛未見改善, 則可酌情于再次治療時給予塞來昔布膠囊(輝瑞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J20120063, 劑量由醫師綜合考慮決定)。以QQ、微信、電話或門診復查方式進行定期隨訪, 并提醒患者定期(3個月/次)于門診行X線復查, 進行數據統計。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一般治療情況:加用塞來昔布膠囊比例及不良反應發生率。②臨床療效:以隨訪方式進行療效評價, 依次為優(腰腿疼痛等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 日常生活及工作完全恢復)、良(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 但不對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影響)、可(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 偶見輕度腰痛或下肢不適, 患者自述通過減輕工作及活動量后可耐受)、差(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或改善幅度不顯著, 患者自述不耐受, 不能從事正常工作及活動)。有效率=(優﹢良﹢可)/總例數×100%。③脊椎穩定性評估:參照術后門診復查影像學資料[X線片、CT、磁共振成像(MRI)等], 并將其與術前影像學資料對比, 統計治療前后LL、SS、SVA變化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一般治療情況比較 SNRB組中僅5例(6.25%)加用塞來昔布膠囊, PVB組中13例(32.50%)加用塞來昔布膠囊,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412, P<0.05)。其中SNRB組共發生2例寒戰, 1例惡心,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75%;PVB組發生腹部劇烈疼痛2例, 心悸2例, 寒戰2例, 惡心1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5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00, P<0.05)。endprint
2. 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SNRB組患者優39例(48.75%), 良20例(25.00%), 可13例(16.25%), 差8例(10.00%), 臨床有效率為90.00%;PVB組患者優9例(22.50%), 良16例(40.00%), 可5例(12.50%), 差10例(25.00%), 臨床有效率為75.00%。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具統計學意義(χ2=4.706, P=0.030<0.05)。
2. 3 兩組治療前后LL、SS、SVA情況比較 SNRB組患者治療前后LL、SS、SVA依次為(42.28±10.21)°VS(41.87±
9.45)°、(29.23±8.01)°VS(29.49±7.82)°、(28.29±11.59)cm
VS(29.01±12.41)cm,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64、0.208、0.379, P>0.05);PVB組患者治療前后LL、SS、SVA依次為
(43.14±11.01)°VS(44.37±12.33)°、(30.02±7.72)°VS(30.13±
8.01)°、(29.03±12.66)cm VS(29.01±11.37)cm,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471、0.063、0.007, P>0.05)。
3 討論
在DSA引導下行SNRB, 具三維立體定位優勢, 對病變神經根及其周圍組織解剖結構、表現更為清晰, 使穿刺操作更為精準, 避免損傷神經根袖及血管;同時通過精準穿刺注射, 不僅能使藥物集中于病變神經根, 也減少麻醉藥物使用劑量, 避免因大劑量藥物進入血管或神經根袖增加手術風
險[6-10]。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術畢SNRB組中加用塞來昔布膠囊比例及不良反應均少于PVB組, 所有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均有一定改善或緩解, 但SNRB組改善幅度優于PVB組, 臨床療效高于PVB組, 且未見LL、SS、SVA有顯著變化, 提示手術對脊柱穩定性未造成顯著影響。
綜上所述, DSA引導下SNRB治療LIDH不僅降低治療風險, 其臨床療效也優于PVB, 且對脊柱穩定性影響小。
參考文獻
[1] 柯東港. 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危險因素及CT影像特點分析.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6, 14(6):133-136.
[2] 陳伯華. 腰椎疾病.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1:65-67.
[3] 林尊強, 曾義, 夏智謙, 等. DSA引導下選擇性脊神經根阻滯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分析.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3, 13(34):6692-6695.
[4] 陳興海, 劉芳. DSA引導下選擇性脊神經根阻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 中國現代醫生, 2012, 50(12):42-44.
[5] 鄒聰, 何云武, 龍慧, 等. DSA引導下經骶裂孔硬膜外腔導絲松解聯合硬膜囊前間隙阻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 實用疼痛學雜志, 2016, 12(4):254-258.
[6] 韓麗麗, 楊曉秋, 劉小男, 等. DSA引導射頻熱凝聯合硬膜外腔神經阻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觀察.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2011, 17(6):352-356.
[7] 邵晨, 牛國旗, 朱勛兵, 等. DSA透視引導下微創治療中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 養生保健指南, 2016(32):223-224.
[8] 王海亭, 張海波, 蔣忠仆, 等. DSA引導下臭氧消融術治療腰椎問盤突出癥. 中國現代醫生, 2008, 46(3):59-60.
[9] 羅勇, 王仁儒. DSA下臭氧盤間注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 臨床醫學工程, 2011, 18(2):197-199.
[10] 劉亞明, 李子濤, 沈立文. DSA引導下臭氧消融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附51例報告). 中國傷殘醫學, 2010, 18(4): 73-74.
[收稿日期:2017-08-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