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剛
學生正處于興趣廣泛、求知欲旺盛的時期.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因勢利導,使學生把興趣轉化成樂趣,從而保持學生對化學經久不衰的求知欲.下面就新課改下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談點體會.
一、強化演示實驗教學
教師要認真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興趣盎然的觀察,能活躍學生的思想,形成積極思考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教師演示實驗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觀察到實驗現象,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教會學生做實驗.演示是語言的具體形象化,講解是演示的補充說明.每個實驗環節所需儀器名稱、使用方法,教師既要演示,又要講解.這樣,才能使學生掌握實驗步驟及注意問題等.演示實驗,還應使其成為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在演示實驗時,教師要采取邊引導、邊分析、邊操作的方法,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演示實驗需要注意:一是動作要慢,語言簡練,讓學生看得懂,聽得清楚;二是演示適當,講解適時.在必要時,演示、講解,否則會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由于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注意和興趣不夠穩定,會出現個別學生“掉隊”現象.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實驗的指導.在演示實驗時,教師可以有意地犯一些小錯誤來啟迪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在演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實驗時,教師可以先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應,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思考:在剛開始時,反應很快,并放出二氧化碳氣體,但反應一段時間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鋇不斷生成,附著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無法接觸到稀硫酸,反應就逐漸停止,不再有氣泡產生.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化學知識,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在小組活動中,教師要盡量發揮學生的特長,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實驗,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比如,讓學生利用家庭廚房里現有的物品進行實驗、觀察,如觀察沒擦干凈的鐵鍋、菜刀表面留下的銹斑;用久的熱水瓶膽和燒水壺內沉積的水垢;等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感到化學就在自己身邊,化學與生產、生活、社會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的情感.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實驗習慣包括:正確使用儀器、規范的實驗操作、認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如實完成實驗報告、遵守實驗室規則、注意節約藥品和實驗安全等.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從科學態度、規范操作上給學生進行示范,對學生遵守實驗室規則提出嚴格要求,對如何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填寫實驗報告則加以具體指導.每次實驗結束,教師要留出3~5分鐘,讓學生清洗實驗儀器、整理藥品,保持桌面整潔,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需要教師指導.在學生初學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時,除了在課堂上演示規范的實驗操作讓學生模仿外,教師還要將操作要點以“口訣”的方式介紹給學生.比如,往試管里裝入粉末狀藥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裝塊狀藥品要“一橫、二放、三慢豎”;液體藥品取用的要點是“瓶塞倒放、兩口緊挨、緩慢傾倒、加蓋放回”;使用膠頭滴管應“捏頭趕空氣、放手吸試劑、懸空滴液體、管口勿觸壁”;酒精燈的使用要注意“兩查、兩不、兩禁止”;等等.
三、恰當改進實驗方案
化學實驗在化學探究和學習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挖掘和開發化學實驗在化學探究性學習中的功能,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意義重大.新課程指出,要重視知識與能力的協調發展.讓學生親歷實驗過程,不管實驗成功與否,目的在于讓學生體悟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例如,在“用5%的過氧化氫溶液加熱分解放出氧氣”實驗中,可用帶火星的小木條檢驗,會觀察到小木條復燃的現象.然而有時實驗不能觀察到這樣的現象,看不到火星變旺,而發現會熄滅.這是什么原因呢?它是由過氧化氫溶液濃度引起的,還是由于分解產物中有大量水蒸氣造成的呢?讓學生分組去探究.一組可實驗10%、15%、20%等多種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一組可加長導管,待生成的水蒸氣冷卻后,再用帶火星的小木條去測試.結果發現原因均存在.于是引導學生改進這一方案.方案1:使用20%的過氧化氫溶液,加熱溫度不要太高,盡量減少水分蒸發,有大量氣泡冒出時,把帶火星的小木條伸入即可;方案2:生成的氣體通過盛有生石灰(或堿石灰)的干燥管,再用帶火星的小木條去檢驗.
總之,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對實驗問題的思考分析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