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龍 王秀芬
【摘 要】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所面臨的外部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加上高校突發事件時有發生,而此類事件社會關注程度高,傳播范圍廣,對于學校來說對信息來源及傳播很難控制。因此,研究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突發事件的概念、特點、類型及誘因,加強應對機制建設,不僅有益于維護高校自身的穩定,而且可以為高校處置突發事件和危機事件理論的形成做出積極探索。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突發事件;處置機制
1 高校突發事件的概念
高校突發事件主要是指大學生在校園內、外突然發生的,對學校的教學以及日常管理工作等造成一定干擾、沖擊、危害,甚至造成公共及個人財產損失或者危及學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事件,如學生自殺事件、學生打架斗毆或群體滋事事件、學生公寓發生火災事件、學生發生交通意外或其他重大惡性事故等。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高校這些突發事件不僅僅會在高校內部發生,也可能會在高校周邊發生。
2 新媒體的概念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是采用目前最新科技的手段,將信息傳播給受眾的的傳播介質。比如利用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向用戶提供個性化突出、表現形式多樣、實時發布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講,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3 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的行為特征
3.1 大學生心理認知的“多元異化”
新媒體的出現,在為高校大學生提供便捷、多元、豐富的信息資源同時也使網絡信息的負面及虛假信息傳播脫離了中國傳統教育工作等權威的監管和控制。這些大量充斥在網絡當中的負面信息影響大學生的心理人格發展,當與學校教育管理等方面產生認知沖突和矛盾時,會導致心理發展尚不成熟的大學生在心理判斷、心理認知上出現“多元異化”的迷惘,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隨之發生偏移,且過度依賴新媒體極易導致人格扭曲。
3.2 大學生心理情感的“虛擬異化”
在新媒體環境當中,信息的傳播與接收在通常情況下是采取虛擬化的方式,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都是虛擬的,不再是面對面的直接接觸、交流。這種不必以自己真實面目出現的“虛擬異化”讓大學生們可以以一個沒有道德和法律的束縛,不受現實條件約束的隱匿身份穿梭于網絡新媒體空間中,無所顧忌的借助各種游戲、網絡直播等新媒體的平臺釋放自己在現實學習生活中的壓抑和苦悶,肆意發泄,張揚個性,展示自我,尋求心理上短暫的平衡感與滿足感,以及對現實的逃避。
3.3 大學生心理空間的“隔斷異化”
在傳統媒體中,人與人的交往都會遵循一定的規則,在較強的道德意識下人們的行為表現也相對慎重。而在新媒體環境中,虛擬的交往和間接的心理交流使得大學生根本不需要承擔太多責任,因而大學生沉迷于這種虛擬世界中不受任何社會輿論監督的交往方式。然而,由于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并未完全成熟,長時間的虛擬的、間接的交往,容易使人情商降低、交往能力缺失,最終加劇大學生產生無助、抑郁以及諸多心理問題。
4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突發事件處置機制構建
4.1 突發事件前的預警機制
學校要建立健全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及實施細則,并應建立學校安全工作領導機構,負責組織和協調各行政職能部門、院系建立統一的突發事件預測和預警系統,并完善預測預警機制,結合學校日常管理工作的經驗建立突發公共事件常規數據庫,建立和完善數據監測,信息收集、分析、交流和預測制度,加強對突發公共事件監測、預測工作的管理和監督。定期檢查各項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實情況,加強安全督查工作,對各類可能發生突發事件的因素進行信息的廣泛收集和深層次研判,并根據不同類別的突發事件建檔,以便開展預測工作,進行風險等級分析評估,盡可能的做到對突發事件及時發現、及時報告、及時處理。保證當突發事件發生時,校方能夠做到快速反應、及時處置。
4.2 突發事件中的應急反應機制
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處置機制應該堅持的原則是,堅持預防與應急處置相結合,爭取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早解決。高校應該建立黨委領導校園聯動的保障體系,應該在學校層面建立防控工作體系,并成立相關應急管理領導工作小組,設立相關的職能部門分別負責信息通報、宣傳教育和醫療救治等,依照工作方案,明確各自的責任,相互支持、配合,細化工作方案和措施,落實明確責任,進行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合理存儲、配置及使用。
4.3 突發事件中的信息公開機制
在突發事件發生后,校方及時、準確和客觀真實地公開相關信息,對于應急管理處置來說至關重要。學校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要做到信息的第一時間獲取,尤其是對突發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事件的簡要情況,人員傷亡、估計直接經濟損失等情況,以及突發事件發生起因分析、性質的初步判斷和影響程度的初步評估、已采取的措施等內容進行分析、篩選。并指定學校黨委宣傳部統一負責信息公開工作,第一時間公開最新、最關鍵、最客觀的報道,切實保障學校師生的的知情權。
4.4 突發事件后的心理干預機制
突發事件會給大學生帶來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打擊,如果不及時的加以干預,就會導致人們在認知、情感和價值取向上出現功能失調以及社會功能的混亂。因此學校要積極穩妥、深入細致地做好善后處置工作。對突發事件中的傷者應切實負起責任,積極設計實施干預方案,并對在突發事件中受害的人員精神、心理進行測評,然后根據測評結果制定相對應的心理干預方案,并定期實施干預。同時高校也應建立和完善的心理危機預防、干預機制。
4.5 突發事件后的重塑形象機制
一旦發生突發事件,校方作為突發事件中的當事人,在事件發生之后很容易受到社會公眾的質疑。如果不就行妥善處理,勢必會造成事態進一步擴大,甚至產生預想不到的嚴重后果。尤其對學校的形象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建立事后重塑形象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要強化內部形象。學校應建立健全各部門協作機制,使得在處理突發事件過程中,各個職能部門、院系之間能夠進行及時、有效的交流、協作,以便意見匯總并達成一致,以免產生說法不一的現象,校方在處置事件中所展現出來的態度、能力、效果,會讓人們重新估價一所高校的形象。其次要建立更為完善的外部溝通管理機制,聯動各種媒體重塑良好校方形象。要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持續進行后續跟蹤報到,擴大正面報道輻射面,強化主流信息量和影響力,讓社會各界相信并認可校方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從而提高校方公信力并重新樹立良好公眾形象。
5 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高校在應對突發事件的輿情傳播與控制中面臨著巨大挑戰。尤其在現今高校突發事件頻發的情況下,高校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應急管理機制,才能科學有效地應對高校突發事件,從而促進高校校園的和諧發展與學生個體的自由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和偉,閆朝升,鄭南.信息視角下的高校突發事件應對管理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2).
[2]高沿蜻.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如何發揮輿論引導作用[J].記者搖籃,2012(09).
[3]孫楹.論新媒體視角下的高校突發事件的學生輿情監督[J].改革與開放,2011(16).
[4]孫波,楊延生,曹玉潔.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形象建設探析[J].職業時空,2012(08).
[5]李釗.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突發事件的新聞應對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3(13).
[6]李舒,甘昆玉.我國高校突發事件防范研究綜述[J].經營管理者,2015(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