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宗坤 劉玲 陳劍峰 賴秀梅 蔡麗
【摘要】 目的 探討真菌誘發醫院感染的檢驗診斷結果以及進行檢驗的臨床意義。方法 114例最終檢驗診斷確定為真菌誘發感染的患者, 根據數字隨機抽取模式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每組57例。對照組沒有進行真菌檢測, 僅根據經驗采用廣譜抗生素進行治療;實驗組發現異常及時進行真菌檢測, 根據檢出的不同菌種采用相應的抗生素治療。觀察實驗組真菌檢出情況, 并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實驗組患者共檢出真菌菌株81株, 其中白色假絲酵母菌53株(65.43%), 近平滑假絲酵母菌12株(14.81%), 光滑假絲酵母菌5株(6.17%), 熱帶假絲酵母菌5株(6.17%), 新型隱球酵母菌4株(4.94%), 克柔假絲酵母菌2株(2.47%)。實驗組患者癥狀好轉時間(3.53±1.14)d、真菌轉陰時間(5.34±1.32)d, 對照組患者癥狀好轉時間(7.22±2.04)d、真菌轉陰時間(10.88±2.12)d, 實驗組患者癥狀好轉時間及真菌轉陰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一旦患者在住院過程當中發現異于原發性疾病的感染, 及時取感染物進行真菌檢測, 同時采取相對應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可以有效促進患者康復。
【關鍵詞】 真菌;醫院感染;檢驗診斷;臨床意義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4.043
患者在住院過程當中, 由于院內菌群感染而引發感染, 會對病情好轉造成較大影響, 嚴重的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引發真菌感染的種類分很多種, 雖然在住院期間采取廣譜抗菌藥物, 可以對感染給予有效控制, 然而無法徹底殺滅感染菌群, 對患者機體帶來較大影響, 進而導致機體當中的菌群失調[1-5]。為此本文進行相關研究,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最終經檢驗診斷確定為真菌誘發感染的患者114例作為研究對象, 采取數字隨機抽取模式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每組57例。實驗組男34例, 女23例;年齡19~58歲, 平均年齡(35.4±12.8)歲。對照組男35例, 女22例;年齡21~60歲, 平均年齡(36.2±13.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感染發生在入院后, 原發性感染部位進一步加重或其他部位出現感染, 在對菌體進行培養的過程當中, 發現與原發性感染不一樣的病原體。排除標準:排除傳染性疾病患者以及長期應用免疫抑制藥物患者[6]。
1. 3 方法 對實驗組患者機體組織進行采集, 將采集到的樣本進行顯微鏡初步檢查, 滴入KOH以后采取鏡檢;尿液以及痰液等相關液態樣品, 采取生理鹽水給予稀釋以后再一次給予鏡檢。實驗組患者一旦發現與原發性感染不一樣的病原體, 則給予真菌培養, 并對培養出的真菌進行藥敏實驗, 根據實驗結果, 給予相應的抗生素進行治療[7]。對照組患者則不進行真菌檢測, 僅根據以往臨床經驗給予抗生素治療。
1. 4 真菌培養陽性標準 真菌培養陽性者可以看到莢膜。
1. 5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記錄實驗組患者真菌培養結果。觀察兩組患者癥狀好轉時間和真菌轉陰時間, 癥狀好轉時間以體溫恢復正常、咳嗽以及咳痰完全消失的時間為準;真菌轉陰時間則是對患者真菌檢測復查的時候, 結果最早呈現陰性的時間[8]。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實驗組真菌感染的病原菌種類 實驗組患者共檢出真菌菌株81株, 其中白色假絲酵母菌53株(65.43%), 近平滑假絲酵母菌12株(14.81%), 光滑假絲酵母菌5株(6.17%), 熱帶假絲酵母菌5株(6.17%), 新型隱球酵母菌4株(4.94%), 克柔假絲酵母菌2株(2.47%)。
2. 2 兩組患者癥狀好轉時間及真菌轉陰時間 實驗組患者癥狀好轉時間(3.53±1.14)d、真菌轉陰時間(5.34±1.32)d,
對照組患者癥狀好轉時間(7.22±2.04)d、真菌轉陰時間(10.88±2.12)d, 實驗組患者癥狀好轉時間及真菌轉陰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院內感染一般是指患者在住院過程當中在醫院內部引發的感染, 或者指的是臨床醫護人員在對患者給予救治期間所引發的感染, 并且因為院內感染的存在, 也會導致患者臨床療效并不理想, 病死率相對較高[9, 10]。根據相關研究表
明[11], 一旦患者免疫力低下, 細菌會趁機侵襲, 導致菌群失去平衡, 控制不佳則會使病情進一步加重, 嚴重的還會引發其他病理改變。白色假絲酵母菌屬于常見的條件致病菌, 其廣泛存在于正常人機體的口腔、消化道、陰道及皮膚等位置, 其于正常情況下并不致病, 但當機體的免疫力下降或機體正常菌群出現失調情況時, 白色假絲酵母菌作為條件致病菌易導致機體患病。同時, 除白色假絲酵母菌外, 近平滑假絲酵母菌所導致的感染率較高, 此外光滑假絲酵母菌與熱帶假絲酵母菌所占比例亦較高。由此可知, 臨床診治應注重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并對醫院感染進行真菌檢驗 , 為醫師的診斷與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從而加強對真菌感染的有效控制[12]。
綜上所述, 一旦患者在住院過程當中發現異于原發性疾病的感染, 及時取感染物進行真菌檢測, 同時采取相對應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可以有效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 王莉, 曾偉英. 醫院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5, 25(20):4257-4259.
[2] 朱麗康. 真菌誘發院內感染的檢驗結果與臨床價值分析.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5(17):2377-2378.
[3] 周朝陽, 金小花. 真菌誘發的院內感染的檢驗診斷及臨床意義分析.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2, 35(15):37-38.
[4] 陳巍巍, 黃宏耀, 李進, 等. 真菌誘發院內感染的檢驗診斷價值分析.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6, 27(1):115-116.
[5] 曹鋒. 真菌誘發院內感染的檢驗診斷及其臨床價值.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4(3):260.
[6] 何順發. 真菌誘發醫院感染的檢驗診斷與臨床意義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5, 25(2):470-471.
[7] 滕遠勇 , 應方方 , 章武戰, 等 . 真菌誘發醫院感染的檢驗診斷與臨床意義.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 2013, 23(23):5679-5681.
[8] 鄧婕, 吳京宇, 宋洪濤. 228例醫院真菌感染患者調查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1, 21(11):2369-2371.
[9] 李翠平, 李建梅, 黃傳成, 等. 46例醫院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0, 20(5):661-662.
[10] 黃承樂, 班副植, 丁凱宏. 醫院真菌感染現狀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1, 21(1):188-189.
[11] 張向芝. 探究真菌誘發醫院感染的檢驗診斷與臨床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4(23):106-107.
[12] 張建芳, 徐修禮, 樊新, 等. 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漿1-3-β-D葡聚糖檢測的臨床意義.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5, 25(3): 354-355.
[收稿日期:2017-09-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