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芳
本文筆者嘗試從地域文化入手,開發和利用家鄉的風景名勝、傳統工藝、傳統節日文化中符合幼兒園美術教育要求的鄉土美術素材,滿足本地區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需求,彌補單一的美術課程的不足,引領幼兒了解美術與情感、美術與文化、美術與生活的關系,有意識地對幼兒進行審美愉悅的鍛煉,促進幼兒美術素養的發展。
一、走進風景名勝,耳濡目染感受美
藝術感受是一種審美素養,是藝術表現的前提。幼兒園藝術教育應把幼兒審美感受能力的培養放在核心的地位。讓幼兒親近自然,去感受、發現和欣賞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中美的事物,接受藝術的熏陶,是培養幼兒審美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
家鄉福建省仙游縣榜頭鎮是一個自然環境優美、傳統工藝技術文化氣息非常濃厚的城鎮,有建筑風格獨特的“中國古典工藝博覽城”,有以名貴木材為主的“紅木生態園”,更有歷史文化底蘊雄厚的“玉山祠”等,這些風景名勝成了我們得天獨厚的美術教育資源。因此,我們可以帶領幼兒走進去,引導幼兒耳濡目染地感受美。例如,在參觀“ 工藝博覽城”的活動中,當孩子們看到博覽城中的“三福藝術園”“魯班廣場”“雙龍戲珠地下噴泉”時,他們驚奇地歡呼:“哇,這里好大、好美啊!像電視里的皇宮一樣!”驚奇過后又有了新的感受:“漂亮的花紋是彩上去的”“印上去的”“畫上去的”……無拘無束的欣賞、交流、互動,不僅拓展了幼兒的思維與想象,表達出了幼兒獨特的內心感受,也為幼兒藝術的表現與創造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
可見,挖掘家鄉的特色資源,并將其納入園本美術課程中去,讓幼兒在真實的情景中感知真實的事物,并由此積累豐富的感知經驗,更有助于他們進行藝術創作,提高藝術表現的能力。
二、挖掘傳統工藝文化,引以為傲欣賞美
欣賞是一種更深入的感受。藝術欣賞不同于科學活動中的感知,藝術中的審美感知是關注事物的形狀、色彩等因素所表現出來的形式美。福建省仙游縣榜頭中心幼兒園周邊都是仿古小件工藝品加工作坊,各式各樣的工藝品琳瑯滿目,無不蘊涵著豐富的審美教育因素,體現著社區獨有的傳統工藝藝術的特色,是開展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的強有力的資源。
我們嘗試以“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引領幼兒近距離地欣賞多彩的佛珠。如“走出去”:帶領幼兒參觀社區的佛珠加工廠,讓幼兒了解佛珠的制作過程;參觀佛珠飾品批發街時,孩子們看到琳瑯滿目、種類繁多、色彩斑斕的佛珠飾品,歡呼雀躍:“好美啊!”“我喜歡那串彩色的項鏈”“這個一圈一圈灰色花紋的珠子是雞翅木做的” ……滿足孩子們的求知欲, 因此,我們每到一個佛珠鋪便請導購員介紹,引導幼兒從顏色、氣味、紋理等方面認識不同材質的佛珠,感受佛珠的色彩美和紋理美。在欣賞、交流互動中,進一步拓展了幼兒的審美空間,豐富了幼兒的審美體驗。
此外,社區中各種各樣的雕刻作品、仿古家具等傳統手工藝品也是幼兒美術欣賞素材的有力補充,把這些本土特色資源引進美術課堂,增進幼兒對家鄉傳統手工藝文化藝術的了解,讓美術活動更貼近幼兒的生活,從而萌發幼兒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具有鄉土氣息的文化藝術作品的愿望。
三、參與傳統節日活動, 別出心裁描繪美
傳統節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民間藝術的大薈萃。每個地方、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和獨特的民俗文化。福建省仙游縣榜頭鎮至今還保留著傳統過節的習俗,這些傳統習俗蘊藏著豐富的藝術文化氣息,讓幼兒參與節日活動,描繪節日情境,能夠使幼兒提升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例如,在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們引領幼兒走進社區,了解家鄉過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并與家長協調,帶領幼兒參與端午節活動,如插艾草、編蛋兜、涂雄黃、包粽子、觀看龍舟賽等,豐富幼兒有關端午節的認知。節后讓幼兒一起交流分享,“你們家是怎么過端午節的?你參加了哪些活動?”喚起幼兒的已有生活經驗,鼓勵幼兒以“粽子飄香”“趣味斗蛋”“激情龍舟賽”三個典型的傳統習俗文化為載體,以繪畫的語言再現家鄉人們過端午節的情景。幼兒們有了之前的親身體驗,在形與情的意象融合中,他們的作品充溢著生命的活力,有手舞足蹈的粽子、有互不相讓的斗蛋、有你追我趕的龍舟賽……”把孩子們的作品布置成“快樂端午節”主題展板,引導幼兒互相觀賞,通過對美好事物的體驗提高幼兒對美的表現能力,幫助幼兒加深對家鄉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
此外,我們還結合春節的習俗開展“年味紅團”制作活動;在元宵節組織幼兒開展賞花燈、做花燈、舞龍燈等,拓展幼兒想象、創造的空間,豐富了幼兒美術創作的內容,使幼兒體驗到社區民間文化的豐富多彩,萌發了熱愛家鄉的情感。
總之,走有地域特色的美術教學之路,是開發鄉土美術教學資源的有效方法,這既拓展了幼兒美術欣賞與創作的空間,豐富了美術課程,又使幼兒在享受審美愉悅的同時,感受家鄉文化、熱愛家鄉文化,讓家鄉的傳統文化藝術在幼兒們的美術活動中綻放異彩。
(作者單位:福建省仙游縣榜頭中心幼兒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