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 陳韻
【摘 要】以“核心素養”培育為導向的工科院校“雙創”教育,旨在培養具備核心競爭力、高素質的“技能+管理”類創新型人才。本文分析了“雙創”教育融入工科類院校大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現實必然性和客觀必要性及創新創業意識對工科類院校大學生的重要性,對如何將“雙創”教育融入到工科類大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中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核心素養;工科類院校;“雙創”教育
本世紀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養”結構模型。它要解決的問題是:21世紀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來社會,才能在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同時推動社會發展?[1]因此,如何將“核心素養”從理論框架中落實與推行到具體的教育和社會活動中,實現其育人的功能與價值,是教育領域面臨的重大問題。
1 “雙創”教育融入工科類大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核心素養”培育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各素養之間相互聯系、補充、促進,在不同情境中發揮整體作用。它是聯系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標、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紐帶。通過這一紐帶,可以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中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體要求,明確學生應具備的必要品格和關鍵能力,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根本問題,引領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開展“雙創”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大學生全方位發展,提升大學生社會核心競爭力、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由此可見,“雙創”教育融入工科類大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存在著現實必然性和客觀必要性。
(1)現實必然性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國當前的戰略性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則基礎知識扎實、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不可或缺。當前社會大學生“核心素養”的高低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高校畢業生走出校門面臨的是“就業”還是“失業”。在工科類院校開展“雙創”教育,不但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出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富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還能以此為契機,完善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教育理論體系,深化創業實踐路徑的探索,從而提升工科類大學生的“核心素養”。由此可見,“雙創”教育融入工科類大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具有現實必然性。
(2)客觀必要性
“雙創”的內涵可簡單的描述為創新精神和創業素質[2]。工科類院校的學生主修自然科學,受思維模式的影響,相較于文科類院校的學生,創業素質方面,特別是心理素質、創業意識、創業知識等處于弱勢。在工科類院校開展“雙創”教育,不僅能彌補這一短板,還能進一步激發工科類大學生的創新精神,這些素質不但是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客觀體現,也是當今大學教育的客觀發展趨勢。因此,“雙創”教育融入工科類大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具有客觀必要性。
2 工科類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工科類院校培養大學生的方向主要分為理論型和應用型兩類。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們如何將自身所學的知識轉化為研究成果,并將研究成果成功推向市場進行應用,直接決定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成敗與否。而在知識——成果——市場應用這一轉化過程中創新創業意識往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顯然,工科類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至關重要,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經濟轉型的需求
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各大企業都在努力實現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蛻變。在此過程中,工科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起重要的推動作用。工科類院校通過對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業能力的培養,可直接提升工科類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提高就業競爭力,拓寬就業渠道。從此角度分析,工科類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客觀需求。
(2)工科類大學生提高自身“核心素養”的需求
在人類社會不斷趨于“科技化+信息化”,科學技術不斷更迭換代的當下,創新創業意識對于工科大學生自身“核心素養”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核心素養不是幾個素養指標的簡單相加,而是各素養在面對具體問題、具體環境時發揮的合力。從本質上說,“雙創”教育是對學生創新精神、創業素質和創業技能的教育。這些都是“核心素養”的直觀體現。擁有更強創新創業意識的工科類大學生才能在創新創業的浪潮中勇于開拓、積極進取,最終突破自我、脫穎而出。
3 如何將“雙創”教育融入工科類大學生“核心素養”培養
工科類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有著其基本的特點,如:有創新興趣但持久度不夠、有靈感但創新技能缺乏、有研究成果但缺乏創業理念等。因此我們要把握其特點,將“雙創”教育融入工科類大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中。
工科類院校開展“雙創”教育需要采用分階段、分年級的分段式教育模式。在大學生整個大學學習期間可致力于的“核心素養”中的三個層面:文化基礎(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自主發展(學會學習)、社會參與(實踐創新)。
文化素養(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工科類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孵化必須以堅實的文化素養為基石,其核心在于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嚴謹的科學精神。創新創業教育中應始終強調對理論知識的終身學習。此外,工科類大學生創業項目的技術含量較高,這就要求工科類大學生對各種先進的前沿理論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準確理解力。尤其對于當前發展比較快的計算機通信專業和電氣自動化專業的大學生來說,這種高知識性體現得尤為明顯。[3]工科類大學生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掌握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為創新創業提供了夯實的理論基礎。
自主發展(學會學習):工科類高校 “雙創”教育的開展不能局限于理論知識的灌輸,要通過各種手段和渠道使創新創業意識扎根于工科類大學生的思維中,努力在同學們心中樹立“創新無處不在”,“創業不僅僅狹義的理解為創辦企業更是開創事業”的精神理念。高校要定期舉辦創業經驗交流會,邀請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發言人、已創業成功的校友、知名企業老總等就學生關注的創業熱點問題、創業經驗、創業思路等進行咨詢講解,傳授經驗。搭建創新創業信息平臺,如微信云、創新創業沙龍、創新創業作品展等,關注最新創業動態,加強不同專業大學生創業群體的交流等[4]。通過以上各種方法,使各方面的創新創業動態時刻反映到同學們的腦海中,久而久之其創新創業意識將會得到明顯提升[5]。
社會參與(實踐創新):建立創新創業實驗室和孵化基地,引導和鼓勵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并對其創新創業項目進行遴選與培育,促進理論研究向科技成果的轉化。高校要積極打造“產學研”一體化互動模式,以 “挑戰杯”、“互聯網+”等各種創新創業競賽為基礎,遴選出其中的優秀創業項目送入孵化基地進行培育孵化,努力形成創意——成果——企業的創新創業產業鏈。在此過程中,高校首先要向創業項目提供創業孵化場地和公司基本運行設施,降低創業者在初創公司時有可能遇到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風險。其次,要為創業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即選取經驗豐富的老師帶領創業者及時了解當地政府對大學生創業所提供的幫扶政策,以達到資源的最大化和最優化利用。再次,要聘請“雙創”方面的學科專家和創業成功人士對創業者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并為創業者選擇合適的創業培訓課程,加強其在創業技能方面的培養,夯實創業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姜宇.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實踐途徑與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6(6).
[2]黃金.工科院校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與探索[J].延邊黨校學報,2012(6):115-117.
[3]程程,鞏雪松.創新創業教育對工科類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初探研究[J].知識經濟,2014(2).
[4]李斌.當前形勢下工科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
[5]孫玉潔.工科類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養研究[J].高教學刊,201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