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先敏
數學新課程提倡“創設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程序“復習、導入新課、重點難點的教授、多層次的鞏固練習、小結”相比,呈現出明顯的優勢.從學生的“生活實際情境引入,借此發現、提出問題,并探索解決問題”,使問題與生活相聯系.生動有趣的情境,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即生活,學習是豐富的、快樂的.在實際情境中教學,讓學生熟悉的事例進入課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下面就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談點體會.
一、巧妙導入,使學生產生好學之樂
導入語是一節課開始時教師為引入新課所說的話.導入語,不僅為教學過程定下基調,確定好教學的邏輯順序,而且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一步.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該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在備課時,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精心設計每堂課的導入語.在導入新課時,運用形象化的語言敘述和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增長學生的智慧,達到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使學生精神振奮、興趣盎然地去學習新課,積極主動地接受新知識.在設計導入語時,教師要結合教材的重點、難點等因素,使學生的思維在老師的開場白中迅速定向,進入對教材重點的探求.當老師的話語像淙淙的小溪一樣流進學生心田的時候,就會撥動學生的心弦,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二、巧設疑問,創設問題情境
思維自疑問和好奇開始,而好奇是學生的天性,是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點.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問題情境.教師要在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認知矛盾”,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憤”境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例如,在講“線段長短比較”時,我創設問題情境:汽車站入口處常常會在墻上1.1m、1.4m處各標上一條紅線,小朋友進站時,只要走到這里腳跟靠墻站立,看看身高有沒有超過免票線或者半票線,就能決定這個孩子是否需要購買半票或全票.這個問題解決的依據是什么?從而引入線段長短的比較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學得興趣盎然,不僅掌握了知識,還激發了求知欲.
三、整合多學科的知識,創設情境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軟化學科邊沿,實現學科的整合.教育應“以人的發展為目標”“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數學教育不能局限于數學內部,而應更多地聯系相關的語文、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等學科;數學教育應該徹底扭轉先前只強調數學方面而忽視教育方面,只重視知識與技能,而忽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弊病,應該重視數學教育和數學與教育兩方面的滲透與融合.利用橫向聯系,整合多學科的知識,在為課堂增添生動、豐富現實題材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講“抽樣調查”后,讓學生調查怎樣處理廢電池;在講“平移”后,讓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設計一幅圖案,并涂成美麗的畫面,培養學生創造、欣賞美的能力;在講“用坐標表示平移”后,讓學生將所了解的辨認方向的方法整理成一個專題,其中融會許多社會、生活、自然、地理學科的知識和網絡技術.又如,將運動會競賽項目和規則、四大發明、“城市的建筑”、“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等整合進數學課堂,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活躍了數學課堂.
四、走進生活,創設生活情境
關注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學如果不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融合,就沒有現實的感覺,會使學生缺乏學習的動機.教師要改變課堂等于教室和學習資源僅限于課本的觀念,隨時從學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會實際中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將沸騰的、變幻的生活及時引入課堂中,使書本世界與學生的現實世界貼近,與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背景相符,強調對“生活的回歸”,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識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與生活隔離,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滿知識、蘊涵知識.要讓生活走進課堂,將課堂引向生活,讓學生更多地走向課外、戶外,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學習的課堂.例如,在講“軸對稱圖形”時,我讓學生聯系實踐,說說生活中的對稱圖形,引導學生發現教室、課桌、文具盒、鋼筆、衣服以及正常人的面龐等都是對稱圖形,使學生驚奇地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好數學真有用,從而產生學習興趣.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能使教學“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從注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收集處理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