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雙虎
將網絡運用于教學中,為建構理論的實現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在網絡信息環境下運用建構理論開展高中化學教學,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點體會.
一、選擇性獲取網絡信息,體現化學知識的建構過程
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學生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大量的信息.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性獲取網絡信息.在學習化學過程中,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主要是指,能從網絡信息環境下獲取社會與化學環境相關的化學數據、化學現象等.信息網絡技術的應運而生,不僅能滿足學生查找信息的需求,也成為建構理論的一種認知工具.在化學信息篩選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依據自己的基礎化學知識,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帶著目的性去搜索、整理、分析、判斷、總結信息,并反思自己提取的信息是否還有不準確的知識點,進而建構新的化學知識框架,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創新、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依靠網絡實現合作學習
學習是對于知識的構建,是知識的生長,是經驗的磨合.在建構理論的學習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有充分的交流.網絡信息的豐富性及互動性,為合作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合理分組,引導學生合作學習,使學生針對問題進行討論、解決.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每個人不同的思維方式、解題思路去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再利用網絡信息的互動性進行多元化的思維摩擦,使學生找到更多解題的思路與途徑.比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廢舊干電池的回收利用都有哪些方法?學生自覺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去網上查找資料信息,了解到世界上處理廢舊干電池的方法:瑞士采用爐火冶金的方法,回收干電池內的汞、鐵鎘合金;法國采用真空熱處理,回收汞、鐵;等等.學生還了解到通過以上方法能回收再利用廢舊干電池,并能提取其中的化學元素及有效成分,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然后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什么方法是最實用可行的.有的學生認為,上述方法過于專業,最實用的方法就是在垃圾桶旁增加一個回收廢舊電池的垃圾桶.這個方法,在社會的各個角落、階層都是可操作的,比較簡單.在交流過程中,學生能夠有效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
三、創設問題情境,建構化學知識
1.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化學知識.一般地,簡化處理學習內容,是不有利于建構理論實現的.教師要讓學生置身于一個多樣化的、煩瑣化的、真實的問題情境中,使學生適應不一樣的情境,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引導學生通過“解決問題”學習知識時,教師不要先設計好問題,而是先傳授學生一些基礎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點,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并鼓勵學生發散思維,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出問題答案.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麻煩.這時教師應加以適當引導,鼓勵學生進一步去探索,進一步去發散思維,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2.在探索中交流,在交流中學習.比如,在講“氯氣”時,教材上的內容只是告訴學生氯氣可以轉化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消毒漂白的作用,并沒有介紹現代工業中的二氧化氯的消毒原理,而這樣的內容學生卻很感興趣.為使學生了解工廠自來水消毒的過程,教師可以創設一個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也可以指引學生去互聯網上查找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圖片資料,和學生進行交流,使學生在交流中學習、掌握基本知識.
3.獲取更多的學習資料.互聯網上有大量的信息,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豐富、權威的知識.互聯網上有很多的學習資料,教材內容等.只要在網站上搜索,學生就能找到所學知識.在學生自學中遇到問題時,教師可以先保留自己的看法,讓學生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在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耐心聽學生的闡述.在學生學習出現誤區時,或是觀點與實際事實不相符時,教師要適當提出建議,并加以引導,使學生在原有化學知識的基礎上構建新的化學知識.
總之,在網絡信息環境下運用建構理論開展高中化學教學,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建構化學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繆蓉,趙國棟編譯.教育技術研究的方法與策略.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