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玲
【關鍵詞】 農村;中職生;語文;學習障礙;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8—0086—01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型人才從總量、結構和素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職業學校招收的學生絕大多數來自農村,文化程度低,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較差,厭學和學習障礙等現象較為嚴重。因此,要抓好中職學校學生的教育,就要從消除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障礙開始。
一、中職生語文學習障礙的成因
1. 語文基礎差,學習能力低。近些年來,隨著國家高考政策的調整,高校擴招引發普高擴招,大量成績中等以上的初中畢業生進入普高就讀,致使職業學校的生源質量較差。這些中職生大部分基礎差、學習能力低,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學習障礙。曾經有一項教育研究調查表明:相當一部分的中職生就讀目的不明確,有的是迫于家庭的壓力,有的是為了混日子,有的是為了混文憑,有的是來結交異性朋友等等。這些學生本身缺乏學習的需要,他們的學習往往是被動的,教師在后面推一把,他們才往前挪一步,有的人甚至原地不動。
2. 缺乏學習方法,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心態。習慣是行為的自動化,不需要別人的監控。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就會建立穩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動力定型”。中職生由于沒有升學的壓力,學習惰性大,依賴性強,學習不主動。也有一部分學生從初中開始就被貼上差生的標簽,求知欲遭到嚴重的挫傷,學習進取心消失殆盡,進入職校,皮格馬利翁效應繼續在他們身上生效,在他們的自我認知當中,認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再怎樣努力也是徒勞無功。自暴自棄的心理使他們把大部分的精力投放到打游戲、上網、看不良書刊等方面,上課無精打采,作業不能按時完成,對學習沒有興趣。
3. 農村地區大環境對學生求知意識的影響。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文化氛圍不濃,“小農經濟”意識仍相當普遍,絕大部分農民對教育缺乏足夠認識,對教育知識更是知之甚少,對子女百依百順,包辦一切的現象與“打罵教育”并存。受農村地區大環境的影響,農村學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而家長“沒有文化也餓不死”的先例,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起到了不少負面影響。因此,雖然家長對學生寄予厚望,但由于教育方法不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仍然不高。
二、轉化策略研究
1. 注重科學輔導,排除學習障礙。“補差”僅僅停留在查漏補缺、改錯是遠遠不夠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要培養和提高存在學習障礙的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只有存在語文學習障礙的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相互聯系,協調一致了,他們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由于這部分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雖然能比較準確地掌握基礎知識,但很多知識總是凌亂孤立地儲存在頭腦中,不能科學地形成知識網絡。為了避免他們進行過多的盲目思考,消除其由于多次無效的思維所造成的倦怠情緒,教師要注重啟發、引導學生抓住知識間的聯系,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講解,讓他們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思考、去判斷推理。通過一定量的訓練,培養他們運用對比、歸納、總結等基本的方法,把所學的知識分門別類,連成一個整體,在深入淺出的分析中,不僅使學生達到解疑的目的,而且能讓她們把已有的知識形成網絡,融會貫通,徹底排除他們的學習障礙。
2. 培養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缺乏興趣,是導致其形成學習障礙的重要因素之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好知”、“樂知”,是其學習障礙轉化的關鍵。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鼓勵學生質疑,一方面運用適宜的教學設計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使學生通過聽覺、視覺來加強體驗和理解,深化對作品思想內容的認識,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激活學生豐富的想象,能為學生朗讀提供良好的范例。或適時插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逸事趣聞、笑話幽默等,擴大課堂的容量,有利于創造一種激發學生求知欲的氛圍。
3. 培養學習信心,走出心靈陰影。教師要經常表揚學生,尋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幫助其樹立自信,引導其樹立遠大的理想,走出狹隘的農村環境,化理想為學習動力,時時鼓勵他們、督促他們,使其走出自卑的心理陰影,去追求自己的夢想。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