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蘭
【關鍵詞】 課本劇;教學策略;研究;改編;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8—0091—01
課本劇的編演,應深入挖掘教材,選擇在舞臺方寸之地容易展現、突出現實生活矛盾、人物性格鮮明的題材,巧妙設計沖突,合理安排結構,精心設計人物語言,注重劇本的改編技巧與表演策略,用心組織編演,讓學生在“讀、思、編、演”劇本的過程中,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展現個體豐富的創造力,使語文教學走向生活、走向互動、走向整合、走向智慧。下面,本人結合課本劇教學實踐,針對課本劇編演的教學策略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深入挖掘教材,確定適合學生能夠改編成課本劇的內容
戲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劇本是舞臺演出的依據和基礎。課本劇就是用戲劇的形式來表演課文內容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要想把課文中敘事性的文字改編為課本劇,必須突出體現劇本的三方面特點:1.空間和時間要高度集中。劇本不像小說、散文那樣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要求時間、人物、情節、場景高度集中在舞臺范圍內。小小的舞臺上,幾個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軍萬馬,相隔千萬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過幕、場變換集中在舞臺上展現。劇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長,人物不能太多,場景也不能過多地轉換。2.反映現實生活的矛盾要尖銳突出。劇本中的矛盾沖突大體分為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演出時從矛盾發生時就應吸引觀眾,矛盾沖突發展到最激烈的時候稱為高潮,這時的劇情也最吸引觀眾,最扣人心弦。3.劇本的語言要表現人物性格。劇本的語言包括臺詞和舞臺說明兩個方面。臺詞是主要的,是劇中人物所說的話,劇本主要是通過臺詞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性格。因此,臺詞語言要能充分地表現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簡練明確,口語化并適合舞臺表演。
二、課本劇劇本的改編技巧與策略
在學生充分掌握課本劇劇本的特點和要求的基礎上,再參考學過的課文,引導學生嘗試改編課本劇。1.深入理解課文,精心設計沖突。師生可以選擇矛盾沖突激烈,情節性較強,人物性格鮮明的課文進行劇本改寫。在改寫時要知曉背景,明確主題,熟悉內容。因此,要清楚文中人物性格以及產生其性格的社會背景,清楚作者塑造此形象的用心。2.根據原文特點合理安排結構。劇本與故事的共同點是都有人物、環境。所不同的是,故事不受舞臺時間、空間的限制。因此,將故事改寫為劇本,可根據故事中矛盾沖突的發展變化過程,構成故事的情節結構。(1)對時空跨度較大的情節,可采用如《景陽岡》式的"閉鎖型"結構,即打破故事原有的時空順序,截取原故事情節的一兩個橫斷面重新組合,通過人物的對話進行穿插交代整個情節。(2)對時空、人物相對集中的情節,可采用如《老人與海鷗》式的“點線型”結構,即按原故事情節的自然順序展開。(3)對于人物眾多,沒有明顯的主要人物或情節性不強的課文,可采用如《再見了,親人》式的“群像展覽型”結構,即取某一環境讓眾多人物粉墨登場,展示各自的性格。3.精心設計人物語言,力求精煉富于動作性。改編課本劇時,可將故事中人物的對話改成對白,心理活動描寫改成獨白或旁白,人物的語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地位、文化修養。編寫課本劇時,忌照抄課本:改編時刪減或增添,既要符合劇情發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適合舞臺演出。
三、課本劇表演的策略
應尊重學生的意愿,一般不用指定方式確定演員。在實踐中,筆者都是采用學生自愿報名、同學投票表決的方式來確定演員。這種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很好發揮。1.舞臺布置及道具應從簡,不能人為造成演出的難度。2.人物對話的表演是重點,應掌握好語調、速度、節奏及停頓,最大程度地為突出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服務。3.分小組表演,使人人參與,人人得到實踐的機會。如,在《景陽岡》一劇試演以后,小觀眾們對如何突出武松“酒量過人”進行議論,大都明知僅在“一壇幾大碗”上做文章是遠遠不夠的,但又想不出新招來,有人突發奇想,提出了在酒店一角增加四名客官,用他們因不勝酒力而東倒西歪的動作來進行反襯。這一改,果真靈驗,公演時博得了好評。
總之,通過課本劇編演的實踐研究發現,它作為一種綜合性強的表現形式,為學生開創了一個新的學習天地,讓學生在戲劇實踐中夯實了語文素養的根基。
編輯:張慧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