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
【關鍵詞】 語文教學;快樂;目標;內容;內在動力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8—0096—01
學生喜歡什么樣的語文課堂,喜歡什么樣的語文教師?這個問題顯示了現實中仍存在著枯燥乏味的課堂和沉重的課業負擔,學生探索者、發現者的天性被壓抑,他們“被學”“厭學”,逐漸失去了最為珍貴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個性。作為語文教師,如何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用他們喜歡的方式讓他們“樂學”,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享受生命的成長,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設置清晰準確的教學目標
讓學生學會哪些語文知識,掌握哪些語文能力,獲得怎樣的情感體驗,培養怎樣的語文學習習慣等,教師要了然于胸。毋庸置疑,教學目標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課堂教學的回歸點。教學目標的設置如果清晰準確,就有利于教學過程的展開,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學目標可以確定教學范圍、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原有學習基礎等,方便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也可以確定教師將采取的教學步驟、教學環節以及每個步驟,環節將采取的教學活動,方便指導教師合理地去完成教學計劃或任務。但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的目標設置常常存在不少問題,缺少標準和層次,忽略學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格、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等要求,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規劃和培養。教師應設置清晰準確的教學目標,這樣的目標設計基于課程標準,基于具體的文本,基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尤其要基于學生的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二、確定有價值的教學內容
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有獨自承擔的個性化任務:從語言教育的立場出發,關注話語形式,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因而,“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師需要科學、智慧地確定教學內容,以專業視角賦予課文以“教學價值”,選擇、組織、重構,使“教材”成為“學材”,引導學生學習他們想學的知識,學習有用的知識。王榮生所制訂的“一堂好課”的最低標準中有這樣一條:“所教的應該是‘語文的東西。”是指要體現語文的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也就是說,語文教學尤其是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要有更為具體的有價值的語文教學目標,即課堂重點要教學的內容,一般為單元所規定的知識與技能。
現實教學中,在怎樣確定有價值的教學內容方面,很多教師做得并不好,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今天教一點,明天教一點,每次都不透徹,淺嘗輒止。有些課堂內容其實已不是語文學科應該教的內容,成為了科學課、歷史課等等。其實在語文教學內容的取舍上,涉及一個根本問題:那就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教師要做的就是要從文本中挖掘語文的核心價值。只有確定有價值的教學內容,才可以帶領學生快樂地學習語文,打造高效高質的語文教學課堂。
三、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兒童愿不愿意學習,是由學習動機決定的。具有內在動力時的自主學習是效率最高、記憶最佳的一種學習類型。動力從何而來?1.點燃學習興趣。教師用精彩的畫面、生動的故事、新奇的問題、適度的競爭等,創設有效教學情景,激發學生興致盎然地進入學習狀態。2.營造教學氛圍。教師真情流露、童心四溢、幽默風趣,是學生的大朋友,有時也變成了孩子,和他們一起玩、一起想、一起學,課堂寬松而活躍。3.培養求知動機。隨著年級的升高,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我調節、自我激勵,明確學習的價值和責任,促使其學習動機由外部向內部轉化。
四、引導學生探索語文學習的過程
教師鼓勵學生對課文、對學習提出問題,給他們嘗試、探索的機會,耐心地等待,真誠地聆聽,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和他們交流協商,帶領他們共同討論。教師絕不會直截了當地告知答案,也不會滔滔不絕地講個精透,只是在學生錯誤的地方糾正,在他們遺漏的地方補充,在他們成功的地方欣賞,在他們不懂的地方點撥。教師應把自己放得很低,由衷贊賞學生獨特的感悟;應藏起自己的風采,將課堂的精彩留給學生;應坦誠地暴露自己的不足,虛心向學生學習。
總之,帶領學生快樂地學習語文,是我們追求語文教學的新境界,這是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智慧,也是當今做一名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的關鍵。作為語文教師,設置清晰準確的教學目標,確定有價值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引導他們探索語文學習的過程,便能帶領學生快樂地學習語文了。當然,帶領學生快樂地學習,方法還很多,需要教師不斷努力,不懈探求。
編輯:張慧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