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平
學習興趣與教學情境緊密相連,離開了特定的情境,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生活日益五彩繽紛的今天,大多數農村初中生對數學感到枯燥無味,學習乏力,教師更感受到數學課堂中的無奈和無助。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大潮的沖擊下,無論從何種角度講,教師都呼喚并迫切地想找到一把能解開這種困惑的鑰匙。下面,我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如何借助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借助適當道具,融入習題情境
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借助道具,結合題意巧妙地創設情境進行教學, 形象生動,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能聚攏學生分散的思維,將課堂氣氛調控到最佳狀態,讓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中隨問而思,隨引而發,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新課標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上冊第七章第三節《雞兔同籠》中“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這道題的教學中,我就在課前用破舊衣服改做了兩個雞頭和兩個兔子頭。上課時,我叫4位學生來伴演雞和兔子,并讓他們分別戴上道具——雞頭和兔子頭,站在講臺前。
學生一看到這樣的場景,立馬來了精神,就連平時上課睡覺、做小動作和對數學課堂毫無興趣的學生都目不轉睛地盯著我的一舉一動。大家完全融入角色,仿佛自己是其中的一員,課堂達到了預期效果。
二、鼓勵學生表演,深入講解探究
人的思維活動是由客觀存在所引起的,是從具體的感性認識開始的。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引導學生把知識由未知轉化成已知的過程,更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進行演示、闡明、講解的過程。
現在的學生表現欲望十分強烈,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借助一些必要的工具,采用新穎的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雞兔同籠》這一課時,我對著“籠子”大喊一聲:“兔子們,都給我‘兔拜觀音;小雞們,都給我‘金雞獨立!”然后問:“同學們,你們看出來什么規律了嗎?這時候還有多少只腳是站立的呀?”學生們由于有了濃厚的興趣,都能回答出:剛好有一半的腳站立在地面上,即94÷2=47只。
然后我又問:“兔子學‘金雞獨立,小雞們不動。剩足幾只?”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35只。”“有多少只兔子呀?”“47-35=12只。”“雞的只數呢?”“35-12=23只。”
這樣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學生們都很喜歡。這種科學設計的教學過程,優化了課堂教學,凸顯了教師重在教學思路的啟發和教學方法的創新,突出了研究性、開放性課型的設計,引領了課堂教學的革新。
三、創設合作情境,激發探索欲望
當今素質教育下的課程改革和教材變革帶動了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是課堂設計和教學過程的創新。過去的教師一言堂怎樣轉變成今天師生互動的大課堂,過去的以知識為中心怎樣轉換成今天的能力立意,過去的上課一支筆、一本書怎樣轉換成今天的讓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堂教學方法方式,這些都是課堂教學改革面臨的重要課題。
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教師通過設置合作情境,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積極探討,既能讓所學知識越辯越明,又能再次促進興趣的萌生,從而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路走得更遠。
師:就前面的問題,我們先分組討論(學生在討論時,教師可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聽學生的想法,引導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用二元一次方程解答。
師生共析:“上有三十五頭”是指雞和兔共有35只,即:雞的只數+兔的只數=35只;“下有九十四足”指雞和兔子的腿的和為94,每只雞有2條腿,每只兔子有4條腿,即雞的腿+兔的腿=94(理解為:雞的腿數=
2倍雞的只數;兔的腿數=4倍兔的只數,即2倍雞的只數+4倍兔的只數=94)。
根據上面的數量關系,我們可以設雞有x只,兔有y只,可得x+y=35①,2x+4y=94②,把①和②聯立,得方程組: x+y=35 ①
2x+4y=94②
……
通過《雞兔同籠》這一課的講解,學生們不僅體會到方程組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數學模型,還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不但在用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了數學的實用性,還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結語
教師在教學中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將知識性、應用性、趣味性結合起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我認為,這樣不僅是提高學生成績的根本之策,更是提高學生素養的有效保障。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豐縣洽灣鎮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