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情感所起的作用,比單純理智所抱的信念或由于恐懼懲罰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習慣要強有力的多。”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管人,管人的核心是管人心。
在學校管理中,制度約束固然重要,要想使教師釋放能量,情感管理不失為一條切實可行的好途徑。可以說,學校管理是“三分管理七分情”。管理離不開感情,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著管理的效益和成敗。在教育管理中加大感情的投入,對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益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學校管理中發揮情感的紐帶作用呢?
一、關愛教師,溫暖人心
情感管理是對傳統行為管理模式的超越,它建立在人與人之間彼此信任、尊重、寬容、關心和理解的基礎上。學校中的情感管理旨在創設一種符合情感需要的環境,讓教師在其中可以體驗到合乎人本性的東西。在管理中處處體現一個“情”字:以情換情,以情激情,以情啟智,利用情感管理中的親和力與凝聚力,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其一,尊重、信任教師。要想得到他人的賞識,首先要會賞識他人。俗話說得好:“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賞識是尊重人的勞動,尊重人的性格、愛好及差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領導的信任和尊重可以轉變成教師的精神支柱,這種精神上的激勵,常常比獎金更貴重。校長要用賞識的眼光看待教師、激勵教師,教師心里高興,感受到賞識的愉悅,他們會“掏心窩”,真心擁護你、相信你。
其二,關懷、體貼教師。人是有思想感情的、有成功的歡樂、也有失意的痛苦,這些都會直接影響教師的工作情緒。從這個意義上講,愛的實質就是“給予”:給予關切,給予溫暖,給予體貼,給予心理的補償,使教師感到溫暖。校長要善于創造條件,或間接地把握時機,幫助教師改變心境,把情緒調節到最佳狀態,消除教職工的后顧之憂,使他們獲得心理平衡,能夠安心工作,也要“急教師所急,想教師所想”,對教師工作中不順心的事、生活中的困難、家庭情況以及交際圈、生活圈等出現的問題,都做到心中有數。當教師受到挫折、遇到困難時,校長要及時幫助解決,要想方設法從思想上、物質上去幫助教師,給予教師充分的溫暖。“細節決定成敗”,校長只有從微小處著手,從解決師生的切身之事著手,使師生感受到校長的真情實意,才能發自內心地生出認同感,通過在情感交流中關心教師工作、生活,激發和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使廣大教師樂于奉獻、甘于吃苦,以積極的姿態投入工作中,創造出一流的成績。
其三,理解、寬容教師。教師的氣質、性格和能力各有不同,校長必須在性格上有相當的包容性。理解和包容是人際交往的關鍵。因此,校長在日常的學校管理中,應該時時處處能采用換位思考的方法,經常和教師易地而處,用心體會教師的需求和感受。作為校長,應該根據實際需要,召開各種類別的會議,開展各種類型的個別談話,向教師真誠吐露學校工作的實際情況和困難,同時能傾聽教師的意見,就教師關心和亟須解決的問題給予認真解答。有的教師工作能力強,教學水平高、效果好,但心態不好,經常牢騷滿腹。校長對這類教師應該首先肯定他們的長處和優點,并給予積極的鼓勵,同時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對其進行價值觀引導。當教師與校長之間發生了意見分歧甚至是矛盾時,校長要大度寬容,放下姿態,反省自己的過失,主動和教師改善關系,同時要正確對待反對過自己而且證明反對錯了的人,不計冤仇,不圖報復,主動親近。
這樣,校長的人格魅力和寬容品格會讓教師生出感激之情和“報答”之行。 “一枝一葉總關情”。情感的投入,融入人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之中,體現在日常生活、工作等事情之中。投入一分情,所收獲的回報是無窮的。 塑造自身,贏得人心,領導的自身形象是施行積極情感管理的關鍵。
學校領導的主要任務不是讓自己成為一線教學名師,而是要創造一種積極上進、溫暖和諧的文化環境,從而發揮教師的內在潛能和動力,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發揮,進而增強教師的工作責任感和自我效能感,最終實現教育質量的提升。
因此,校長要讓學校的各項工作變得有條不紊、日新月異,就必須在教師中享有一定的威望。為人處世公正、大度。校長還要具有良好的容納素質,對教師的合理化建議和正確的批評不排斥、不譏笑、不擱置,讓他們感受到領導的尊重和理解。
二、以身作則,身體力行
要求教職工做到的,領導者自己必須做到。校長必須嚴于律己,在物質利益方面與廣大教師相同,不搞特殊化,廉潔奉公,潔身自好,樹立服務意識。
“虛懷若谷、知人善任。”在學校管理中校長應善于發現、培養和扶持人才,并使之發揮良好的示范和輻射作用,產生良好的“鯰魚效應”。在日常的管理中,校長要始終重視教師的參與意識和創造意識,使教師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個性得到發展,要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真心實意地把教師作為學校的主人、作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主導。校長要求教師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要做得更好,行“不言之教”。校長既要忠誠黨的教育事業,也要有崇高的道德情操,并要嚴謹治學,有精湛的教學、科研藝術和較高的管理能力。學校領導要為教師著想,吃苦在教師前頭,享樂在教師后頭。這樣,教師會真心擁護你、相信你,收到一呼百應的效果。
創設和諧、凝聚人心的環境。它是一種氛圍,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心境;它又是一種催化劑,促使凝聚力快速增長。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我們必須毫不猶豫地用高標準改善軟環境,因為軟環境更注重群體內部方向的調節,人際關系的改善,協同的、有組織的發展和結構功能發揮積極效應。俗話說:“家和萬事興。”一個學校也是如此。和諧合作的心理環境有利于學校的改革與發展,這種良好的心理環境要靠情感管理來營造。
其一,要構建和諧班子。領導之間要心理相容、心理互補、行動統一,為教師樹榜樣。“班子同心,其利斷金。”所有成員都要有成就感,為實現催人奮進的辦學目標而團結—創業—團結,相互之間坦誠相見。
其二,要構建和諧團隊。在學校這個團體中存在著很多小團體和部門,圍繞著總目標,各個小團體和部門必須協同,才能把各種凝聚力匯合于大團體中,從而產生“1+1>2”的整體功能。
其三,要構建和諧環境。創設寬松和諧的工作氛圍,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重視教師專業成長,通過評先評優、職位升遷、激勵機制等方法承認教師的工作成果,使教師富有成就感和使命感。
其四,校長要善于運用贊語。馬克·吐溫曾經說過:“靠一句美好的贊語,我能高興兩個月。”贊語使人心情舒暢、使人振奮,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即使遇到什么困難,也不退卻,充滿信心,想辦法克服。
其五,校長要淡化行政意識,增強服務意識和民主觀念,既要充分調動并發揮出教師的積極性,鼓勵教師參與學校管理,又要有強烈的擔當精神,樂于服務、樂于奉獻,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使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既能實現工作的高效率,又能感受到教育生活的幸福。
三、結語
教育管理理論指出:管理行為最后概括為“抓組織”“關心人”兩大類。前者以工作為中心,管理者為了完成工作,既制定了制度,規定了任務,又明確了職責;后者以人際關系為中心,建立彼此信任的氛圍。成功的管理一定是一種和諧的管理,即這兩方面的完美結合,既“抓組織”又“關心人”。現代學校管理更應如此,唯有這兩方面實現和諧發展,才能達到人、財、物的和諧配置,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才能實現教育的目的、過程和結果的和諧統一。學校、教師和諧發展,才能實現學校管理的現代化。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望新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