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新農村建設也提上了日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此,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轉變農民觀念,提高農民素質勢在必行。本文以我國農村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當前新型農民培訓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針對性的提出一些解決措施。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問題;對策
2012年,中央1號文件里首次提出了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而相關的培訓教育也是國家推行的一項重要政策。新型職業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具有不同于傳統農民的特點。新型農民必須具備現代農業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管理能力,能適應農業現代化建設,而且新型職業農民也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包括生產管理方面的,科學技術方面的,全能型的。這是我國現代農民發展的主流方向,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的主力軍。由于地理環境和人文經濟、文化水平不同,農民的教育模式也是多種多樣。通過對現有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進行分析,不斷地對比和總結,找出適合我國不同地區的現代農民教育模式,培養社會主義新型職業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背景和現狀
我國進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時候,根據數據得出農村現狀。農村文化水平大多數是初中畢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將近百分之九十;高中以上的占百分之八點五,大學及以上的僅占百分之二點七九。農村的勞動力主體是農村,而農民的文化水平的高低對于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現在的關鍵問題就是抓好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力,培育具有科學技術水平的新型職業型農民。人才的素質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高低,一直是農業從傳統模式轉型的關鍵因素。所以,一定要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工作,培養出一批有文化、有技術、有道德、有創新精神的,能適應不同社會環境的新型職業農民,促進農業發展水平的提升,改變農村的現狀,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文化道德素養。在農村,已經逐漸建立了一批高級職業技術學校,招生對象主要就是農民,是培養農業相關知識和其他方面知識、技能的綜合性學校。當前,我國在農民教育培訓方面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各級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擁有一定數量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并且購置了一批教學設備,經常性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向農民宣傳新農民的概念和學習科技知識的重要性,鼓勵大家積極參與到培訓中去,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術能力和管理創新水平,為新農村的建設貢獻自己的無限潛力。
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存在的問題
1.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制度不完善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健全農民培訓管理制度和監管制度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農民培訓不但要提高農民的專業文化知識,還要提高農民的職業素養。農民的培訓方向應具有不同的方向,既要有針對于農業相關知識的農民,還要有經營管理方向的農民、綜合創新型農民。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涉及教育、科技、勞動、農委等多個部門,需要相互之間協調合作,共同配合,促進教育事業高效開展。然而在多部門實際協作方面,因為組織管理結構的關系,協作效率相對較低。所以,需要進一步加強管理,形成一個系統的、能夠高效運轉的管理體系,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順利開展。
2.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環境限制
(1)經濟和時間上的限制。通過多種方式大力的宣傳,很多農民在充分了解培訓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之后,紛紛表示出愿意參加培訓活動,但是很大一部分人因為經濟和時間的限制最終不能參加。這部分人因為已經有了學習的覺悟,但是苦于種種阻力無法參加,這就需要辦學機構結合農民的空閑時間,靈活的安排培訓。也有的政府部門對于農村教育重視不夠,農村專項教育資金投入不足。為了培養新一代職業農民,提高農民綜合文化素質,必須盡最大可能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農民培訓中去。
(2)農民培訓教育水平上的限制。農村是一個多元化的整體,而且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習俗。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一個人的行動。開展農村教育培訓,必須要對當地的文化水平和人們接受培訓的可能性有透徹的了解。如果管理松懈,沒有把握住培訓方向,教育監管不到位,導致開展的教學內容脫離實際,對農民的幫助就不大,自然而然也就降低了學習效率,達不到應有的教學目的。對農民來說,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也限制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習和掌握新知識新技能就比較困難,再不能長期堅持是一個弊端。新型農民培訓的內容單一或者脫離實際、照本宣科而不能更好的為農民服務,培訓時間不能靈活調整,教師隊伍和管理部門的辦學理念不適應當地現狀等等,都限制了教育的進行。
(3)新型農業發展水平上的限制。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一直是國家和各級政府關注的問題。在互聯網經濟時代,農業的發展也必須進行現代化轉型。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提高農業的生產管理水平。農業的發展水平也從側面反映出一個地區農民的文化水平。一個區域的農業生產方式、作物品種和分布、農作物的銷售渠道、與其他行業的交流互助程度等,都制約了新農民的培訓發展模式。因為農業方面先進科學技術的引進需要經濟支持,先進的生產方式和銷售模式都可以提高農業的發展水平,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經濟基礎,激發其培訓熱情。
三、對新型農民培訓模式的探究
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提高現代農民綜合素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是轉移農村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新型農民培訓必結合當地農村農業實際,堅持在培訓思路、培訓機制、培訓內容、培訓方式等方面進行創新,不斷摸索現代農民技術培訓的新模式。
1.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制度建設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需要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強監管,將農民職業技術技能培訓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內容,實行目標管理,明確職責,獎懲掛鉤,責任到人,建立一套高效運轉的新型農民培訓管理體系。科學有效的工作機制才能保障新農民培訓的正常進行。平時要求相關職能部門嚴格執行培訓管理制度、優化培訓內容,管理層定期召開會議,對于出現的新問題及時解決。政府部門和辦學機構加強溝通,密切配合,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順利開展。
2.全面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創新
物質基礎決定其他方面發展,提高農民的經濟水平是現在迫切需要解決的最基本的問題。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的不斷推進,新農村建設也在有條不紊的加快建設步伐。目前,我國(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現在很多農民已經開始向新型農民轉型,通過學習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實現科學種田,拓寬銷售渠道。通過互聯網技術平臺實時掌握各地農產品的價格和銷量,然后進行科學的調配等等多重方法綜合利用,以此增加農業的產值,增加農民收入水平。結合地區農業的特點,有目的的對培訓的內容進行季節性、階段性的調整,增加培訓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對于白日大多數人都在勞作的現象,職業技術學校展開分時段教學,充分利用寶貴的教學時間傳授新型的農業技術知識和土地經營管理模式,拓寬新農民的眼界。對于農民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讓他們能夠學以致用,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道路不斷地添磚加瓦。各級政府大力扶持農業發展,適當放寬農業政策,增加財政撥款,成立專門的監督管理部門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涉及到的相關部門密切協作,共同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其快速發展。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和相關人員認識到新型農民職業培訓的重要性。在信息化的今天,加強新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網絡覆蓋面,并把農業和網絡信息技術相融合,打造出新時期創新型農民。
參考文獻:
[1]羅萬純.中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狀況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3(2)21-28,93-94.
[2]高杰,王薔.精準瞄準分類培訓按需供給——四川省新津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探索與實踐[J].農村經濟,2015(2)109-113.
[3]單武雄.農業高職院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路徑分析——以湖南省涉農高職院校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04)590-594
[4]張勝軍,黃曉赟,李翠珍.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制度建設[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18)79-83.
[5]徐金海,蔣乃華,胡其琛.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實施績效評估研究——基于江蘇省的實證[J].農業經濟問題,2014(10)46-54
[6]楊錦秀,吳春汶,朱玉蓉.公共資助農民培訓供需及均衡機制選擇——基于四川省成都市的調研[J].農業經濟問題,2013(01)72-76
[7]李靜,謝麗君,李紅.農民培訓工程的政策效果評估——基于寧夏農戶固定觀察點數據的實證檢驗[J].農業技術經濟,2013(3)26-35.
[8]趙幫宏,張亮,張潤清.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的選擇[J].高等農業教育,2013(4)107-112.
[9]劉人瑜,莊天慧,楊錦秀.民族地區農民參與培訓的出資行為分析——以西南三省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3(12)54-63.
[10]王克,張峭.國外農民培訓的模式及經驗啟示[J].農業展望,2009(2)32-35
作者簡介:
謝娟(1973—),女,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漢族,職稱: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社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