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莉
摘 要:課堂評價是課堂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成為推動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有力的推手。也是教學、教研活動中經常開展的一項活動。客觀、公正、科學的評價課堂教學,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新課程;課堂評價
評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和手段,課程評價是課堂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需要通過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來體現的。
以往對教與學的評價只局限于終結性評價,是在教學活動結束后對學生進行的一次性的評價,如期中期末測試。這樣造成的后果就是分數決定一切,學生要分數,家長要分數,分數甚至成為社會評價學校、老師的唯一尺碼。這種現在已經阻礙了新課程的有效實施。如何突破課程評價的這個瓶頸,對于實施新課程有個舉重若輕的意義。
高考體制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弊端,但是,在中國的具體國情下,依然有許多深層次的原因,短時間內是不會取消高考制度的,但是我們不能等這個制度改革了再進行新課程的改革,那就要求我們老師要以發展的眼光,用于探索課程評價的方法,真正的為學生的發展而教,為學生的發展而評。
我認為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評價需要注意下面幾個方面:
一、教師對所執教的課所定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構成一堂好課的第一要素,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者根據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手段、組織教學進程,也就是說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具有導向作用。首先要看教學目標是否全面、具體。其次要看教學目標是否切實可行。
二、教師如何上課
教師如何上好一節課是評課的重中之重。課堂上為每個學生提供平等參與的機會非常重要?!懊嫦蛉w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1]”。在教學上的落實就是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地參與教學。并且要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睂W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力求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每個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
(1)鼓勵學生大膽使用英語,對他們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如果出現錯誤,老師指責甚至挖苦,那么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變得謹小慎微,因為怕給自己找來指責而不使用英語的學生會越來越多。在一節講國家的課堂教學中,講到英國我就順便提到Big Ben,這時有個學生插嘴說了Big Ben這個名字的由來。我立馬說:“講的很好,課外書看得很多哦。”其余的學生都向他投去羨慕的目光。這位學生高興極了,認為自己也能做小老師了,接著還講了Uncle Sam的由來。其實老師積極地評價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多給孩子們一些肯定的目光,他們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英語。
(2)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以及充分表現和自我發展的空間;
(3)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
(4)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探究他們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這樣,將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學生在自覺和不自覺的狀態中去看、去聽、去說、去感覺,達到掌握和運用英語的目的。
三、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情況
首先要看學生參與是否主動。參與有主動和被動之分,被動的參與是一種假參與,對學習起不到多大的正面作用。而主動參與才是真正的參與,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被動參與學生容易疲勞,不持久。而主動的參與是學生發自內心的,能夠持久,而且能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其次要看學生參與的廣度,課堂上每一位學生是否都自主參與到發現、思維、探索、操作的學習過程中。
第三,還要看學生參與的深度。曾經上課成功的標志之一就是課堂是否氣氛熱烈。只要學生熱熱鬧鬧就是一堂好課,沒有了解學習的實際效果。這就變成了只看表面,不看實質,到頭來,學生又能收到多少實效呢?
四、師生在課堂上共同創設的學習條件
良好的學習條件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保障,是學習成敗的關鍵。教育專家布魯姆認為: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當在課內創設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將真實生活情景引進課堂,縮短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距離,給學生提供語言交際的好機會。譬如,在教A同學到B同學家串門的一段對話時,可先將教室的前面著意布置一番,然后讓A同學到門外敲敲門說:“May I come in?”B打開門說:“Oh,its you.Come in,please.”將A讓進屋后說:“Sit down,please.”“Would you like coffee or tea?”A說:“Coffee,please.”B轉身給A倒了一杯咖啡,遞給他說:“Here you are.”A有禮貌地點頭說:“Thank you.”
由于這種對話的內容、形式都十分貼近生活,所以學生樂說、愛說,積極性特別高,爭先恐后地舉手要求對話練習。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在特定場合與人對話的能力,而且不知不覺間養成了使用禮貌用語的好習慣。
五、師生共同形成的課堂氣氛
課堂教學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而且是師生共同建構知識的過程;不只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過程,而且是學生得到發展,形成健康人格的過程;不是教師個人表演和展示才能的過程,而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激發生命活力的過程。
課堂氣氛是我們評課最直觀、最明顯的評分點和觀察點。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比其他任何目標都重要,而達到這一目標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學生喜愛英語,愿意學英語。因此,課堂教學手段必須不斷更新,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實踐的熱情,加強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的培養,讓學生變興趣為參與實踐的動力,并在漫長的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這種興趣,為語言實踐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六、整節課的教學效果
教學效果是教學的落腳點,是否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教學的一切努力就在于此。主要看教學內容的完成程度、學生是否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是否能現學現用所學的新知識、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程度、學生思維的發展程度[1]。
總之,我們的評課要從實際出發,摒棄陳舊的評課觀念,不拘泥于形式,以“評”促“教”,相互取長補短,進一步搞好新課程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