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火星
摘 要:完善數學課堂教學,也要創新對學生的評價機制,本文通過寓教于樂、展現自我、多元化評價三方面,探討建立目標多元、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讓學生樂學、愛學、學有所成的新評價機制。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機制
中學數學課程是中學課程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關于數學教學的重要性,在新頒布的中學數學課程標準中就指出:“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數學是人類用于交流的語言;數學能賦予人創造性;數學是一種文化?!睂τ趯W生們來說,數學學科能夠開發學生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對于學生們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培養都是有巨大的幫助的,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發展和未來學生們學習、成長的要求。
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對于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該結合新課改的要求完善數學課堂教學流程,其中課堂教學評價是課堂教育活動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同時也是一門藝術。對于數學課堂上的教學評價,新課程標準也對于科學的課堂評價提出了新要求,要以學生為核心,以學生們的成長和發展為目標,開展有效的、多樣的評價,完善課堂教學評價機制。本文就完善數學課堂教學,創新學生評價機制淺談幾點看法。
一、 寓教于樂,鼓勵成功,充分挖掘學生的閃光點
如何改變教學形式,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來逐漸的學習掌握學習內容,實現教育教學“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是當前中學教學要追求的教學目標,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學生是主動地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高,符合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發揮的基本要求,學生們更容易學到知識。這就意味著教師要精心的設計教學流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枯燥的數學公式、定理定義時,可以組織戶外實地測量、學生動手實物操作的親自體驗和操作的內容,在實踐中尋找答案,無疑比抽象地給學生灌輸死知識更有效。
當這樣的教學活動進行一節或者完成一部分內容時,就需要對于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價,它能夠指引學生們學習的方向,滿足學生們在努力和付出之后需要肯定或者鼓勵的心理需求,這時教師就可以對于學生們的成果予以肯定、鼓勵,這無疑會增強學生們學習的動力以及對于學生持續付出的熱情。所以我們要想創設一個良好的學教氛圍,就必須創新評價機制,充分挖掘每一名學生的特長,發現每一名學生的成功之處,對于學生們成功的標準,要結合學生們在學習能力、智力水平、知識積累等方面的差異來進行評價,力爭要明確、具體,符合學生個體學習、成長的需要,為學生未來學習提供動力和學習的信心。
二、 展現自我,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
沒有人會認為自己不行、愿意落后,人人都想當個成功者。學期初我會讓每名學生都參與到《本學期教學工作計劃和進度安排》中來,根據本學期的教學內容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理出數學學習的思路,結合學校、班級工作計劃,通過學生周記《如果我是科代表》要求所有學生幫助重新整理、確定本學期數學教學工作計劃和進度安排,這樣確定下來的計劃,既全面,又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既體現了學生的民主參與,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體現自我價值。充分體現每名學生在班級中的位置,品嘗成功的喜悅。
三、 多元化評價,促進學生全面進步
現代教育的發展提倡對于學生們的肯定和鼓勵,也就是給他們的學習與付出提供更強大的動力,從中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看,他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喜歡表現自己、展示自己,也喜歡被肯定、認可。但是,一些適合教師為了教學或者看作業的方便,其對于學生的評價往往雷同或者相似,沒有針對學生個體差異的變化而具體的去評價,這樣孩子們就無法從老師的評價中得到針對自己學習的有效信息,都一樣了往往使評級的價值和意義就失去了。所以針對學生們的評價應該多元化的,要結合學習內容、學生年齡段、學生個性特點等多種角度多元化的去評價學生,達到對于學生學習數學有效的指導作用。對此,需要中學數學教師從多種角度出發,來進行多元化的評價,從與新課改要求相適應的角度來說,要注意五個轉變:
(一) 評價目的的轉變。即評價學生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甄別與選拔學生,而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全面地發展,教師的一切評價活動都要緊緊圍繞“促進發展”這一目的策劃與實施。
(二) 評價內容的轉變。即把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反映學生綜合素質的諸方面都納入評價的范疇。一是在學科教學活動中開展評價,協調各科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的認知領域,更要關注學生非認知領域的評價;二是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開展評價,將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心理品質、德育素質與綜合實踐能力等內容全面納入評價之中。
(三) 評價過程的轉變。即不搞期末一錘定音,關注發展過程的評價。將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把評價活動貫穿于日常交往與教育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讓學生在經常性的評價活動之中受到激勵、得到發展。
(四) 評價手段的轉變。一是堅持正面激勵為主的評價原則,注重挖掘學生的“成功點”加以肯定;二是堅持分層要求的評價原則,關注學生的不同起點,用發展的眼光看進步;三是堅持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將各科認知領域、動技領域等易于量化的內容交給各科教師以量化為主獨立評價,而對情感領域、心理品質、德育素質和綜合實踐能力等不易量化的內容,則以學生的突出表現為依據,采用班會、周記、班報等多渠道、綜合評議的辦法進行質性評價。
(五) 評價主體的轉變。打破在學生評價中教師憑主觀臆斷一統天下的局面,多給學生自薦、自評的權利,多給學生互評的機會。只有積極創新對學生的評價機制,完善多元化的數學教學形式,才能讓學生從枯燥的數學定義、定理、概念中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蔣義平.教師的反饋評價要給孩子的思考“留有余地”[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3,10.
[2]路建中,張珺.淺談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J].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4,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