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楚吟
摘 要:《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學生不僅要掌握語言知識與技能,更需要初步形成與人交流的能力,教學需以人為本,強調語言的實踐性和運用性。任務型教學能更大程度上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本文闡述了什么是任務型教學,怎么樣有效地設計任務,培養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小學英語;任務活動;興趣;語言知識;語用能力
任務型教學(Task 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在交際教學法理論基礎上的延伸,要求課堂圍繞著不同的“task”展開語言學習和運用。任務型教學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英語課程標準》中以人為本的要求,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培養語言興趣,提高語用能力。
一、 任務“誤入歧途”,結果背道而馳
現代教育中,教師喜歡用“任務型”來定義自己的課堂。但很多教師理解錯了任務型教學中“task”的含義。他們往往會把“exercise”甚至是“drill”錯當成“task”。王薔在英語教學法教程[2]中提出,所謂任務型教學(TBLT)是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學生有目的性地通過有意義的活動進行交流,從而習得語言的教學。而在這個過程中,具有目的性且含有語境,逐步讓進行語言運用的活動,被稱之為任務,即“task”。那些被誤認為是“task”,實際為“exercise”,則著重強調獨立的語言知識,缺乏語境,沒有交流。“drill”更是指機械性地操練所學知識,和任務型教學的宗旨背道而馳。
二、 任務“回歸正途”,達到最優目標
威莉斯按時間順序將任務型教學的課堂分為:前任務(pretask)、任務環(task cycle)和語言聚焦(language focus)三個階段[3]。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師應努力使任務“回歸正途”,通過設計不同的活動任務,提供必要的活動材料,給出相應的活動要求,引導學生完成任務,達到最優的教學目標。
(一) 培養興趣,情境互動,語境高于語法
語言學家認為,內在動機是學生學習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內在動機是由興趣產生的。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考慮到學生的需求、興趣和能力,學生在完成能力范圍內或稍高于自身能力水平的任務時,容易產生滿足感和認同感,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投入語言學習。
與傳統教學注重語法不同,利用興趣來創設情境,在孩子“樂于學”的過程中,進行語言教學,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五年級上冊Unit 6 My efriend為例,孩子喜歡交友、上網,老師可以設計通過網絡認識新朋友的活動任務,最后達到向他人介紹自己的朋友的目的。教師可提前錄制一段視頻導入主題和任務,學生對網絡的好奇心和興趣能自然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通過網絡與孩子產生共鳴,整節課通過網絡串聯,在播放視頻之前讓學生留意視頻中的關鍵信息,通過不同方式的交流,讓孩子理解一些陌生詞匯,再通過一封來自網友的郵件引入文本教學,操練新知識,最后通過郵件的形式,向老師介紹自己的朋友作為語言運用。像這樣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創設孩子感興趣的情境,不僅能讓學生學習語言知識,更讓學生產生了運用英語的動機。
(二) 貼近生活,忠于現實,實踐高于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尊口難開,且越到高年級越表現突出,學生的學習更是以考試為導向,考試考什么,學生學什么[4]。生活化的場景能夠讓學生摒棄為學而學的理念,轉變成為了運用而學習。這不僅能極大地提高英語學習的針對性,更能讓學生覺得英語在生活中是可以使用的,從而增強學生語言學習的主動性。以四年級上冊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為例,教師提前準備實物水果不僅能作為獎勵,也讓學生直觀地學習單詞。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贏材料,做沙拉的活動,創設了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和滿足他們興趣欲望的大情境。在教學中,教師可告知學生表現突出的孩子做廚師長,掌管他的手下,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性。最后讓學生用贏得的水果來制作沙拉。不僅能語言實踐中學習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更能培養他們的交際能力。
語言學習的終極目的就是把語言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任務來源于生活而用之于生活,教師應該創設貼近學生的情境,激發學生的生活體驗,從而得到實際性的語言運用。
(三) 目的明確,優化過程,有效高于形式
1. 教學目標有“意”
教學目標是對教學結果的預設,對教學有著指導性的作用,一定要有明確的要求,在一節課結束后,學生能夠學到什么,怎么樣來學,一定是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新課標要求英語學習不僅要注重語言知識、技能的習得,更加要加強語用、學習方法、文化意識等的掌握,所以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教師一定注意層次分明,前后遞進,有理有據,形成一個任務鏈。
2. 教學活動有“趣”
在設計教學過程中,老師運用的一些教學方法華而不實,為了做而做,例如chant,很多時候可能不合適,但老師只是為了想通過chant活躍氣氛,使得學生不知所以。教師視不同的情況,設計有趣的活動任務,例如拼圖任務、比較任務、接龍任務等,不僅能使孩子動起來,更加能夠使孩子“活”起來。
3. 教學結果有“效”
教學效果是通過教學學生習得情況,一節課的成敗與否主要取決于教學效果的優劣。正如上文所說,任務型教學是把生活帶入了課堂中,最終是為了能夠把課堂所學知識延伸到生活中。這就強調教學效果是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應用性,例如在五年級下冊Unit 3 Asking the way中,通過課堂教學,能夠使孩子用How can I get to...?問路或回答別人怎么樣去某地,這樣的任務就可以使學生理解語言功能,并運用到交流中去從而避免對語言知識的機械訓練。
值得注意的是,任務的實施要具有可操作性,任務完成時要形成一定的產品[5]。學生必須給予充分的時間,讓他們體會自己的不足與長處,從而更好地激發孩子的成就感和積極性,得到學習的樂趣。總而言之,任務型教學在現在的教育環境下,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