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區音樂教育在我國的起步較晚,但作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延展,其對居民素質的培育、對社區人文環境以純正社會風氣的營造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文章將從個體、社區、社會以及民族文化四個層次逐一分析社區音樂教育的社會意義,以期能在學術界和社會中引起人們對于社區音樂教育的關注。
關鍵詞:社區;音樂;教育;審美
社區音樂教育作為社區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目前在我國尚屬于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因此對“社區音樂教育”這一概念的界定,在學術界和國家層面都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綜合來講,社區音樂教育旨在利用社區中的公共設施例如學校、音樂培訓班、文化廣場、體育館、公園等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種以音樂為內容的社會教育。其所面對的群體即生活在社區里的居民以及在社區工作的其他人員,教授內容包括音樂理論、審美、技巧等方面,既有職業課程也有業余課程,以兼顧不同文化水平的社區居民的需求,旨在通過對社區居民的音樂教育,從而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營造社區的藝術氛圍以及整個社會的審美趣味。社區音樂教育作為對學校音樂教育的一種重要補充,不僅促進了社區居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協調發展,也全面推動了社區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因此,社區音樂教育除了教育功能之外,筆者還歸納總結了其四個方面的社會意義:
一、緩解社會壓力,培育藝術素養
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產、生活方式盡管提升了社會經濟效益,但伴隨而來的卻是導致各年齡段的人們每天都要面對高強度的壓力,上至工作升遷、下至家長里短,當各種工作、生活壓力以及隨之而產生的負面情緒越來越多的積聚起來時,人們就迫切需要暫時騰空自己,釋放壓力。因此,借以某種合理、恰當的渠道來表達心中的各種情緒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音樂作為一劑舒緩心情的良藥,恰好為人們宣泄苦悶、釋放壓力、抒發情緒提供了了一種合適的方式。例如,目前在城市里就有很多街道辦事處在所轄社區內開設各式各樣的音樂培訓班、舉辦社區音樂節、歌詠比賽、組織合唱團,并時常在社區的微信公眾平臺上向居民推送各種類型的音樂,通過展開各具特色的音樂教育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種釋放壓力和負面情緒的窗口。更為重要的是,社區居民在這一過程中同時還獲得了音樂審美體驗,小朋友能在輕松愉悅的環境里獲得早期的音樂啟蒙教育,上班族在工作之余能從社區開展的音樂教育活動中釋放身心壓力,而老年人則在各種各樣的音樂活動中找到了退休之后的存在感和歸屬感,改善了退休之后的心理落差。總之,社區音樂教育既能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身心健康發展的平臺,疏導他們的社會心理情緒,也能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陶冶音樂情操。
二、營造文化氛圍,提升社區意識
社區作為居民日常生活實踐的共同區域,需要得到每位居民的認可和歸屬,否則社區開展的各項工作就缺失了群眾基礎而無法深入落實。可以說,社區居民的內聚力和歸屬感是一個社區整體活力的集中體現,也是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社區音樂教育不僅從個體層面上能夠起到緩解居民工作、生活壓力、陶冶居民藝術情操的功效,而且在社區層面也促使居民廣泛的參與進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之中,有機會接觸到不同類型的音樂,并在參與和欣賞過程中自發形成一種居民間的相互認同和社區內部的精神凝聚力,這一方面有助于培育居民的音樂審美,而且那些優秀的,具有道德導向的音樂作品還能促使居民耳濡目染的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抵制那些低俗的、不良的、無益的生活習慣,自下而上的營造出一種積極健康的社區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另一方面,居民在集體參與的過程中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與了解,有利于消解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陌生感,培植健康良好的人際關系,增進居民間對社區的認同感。這兩方面的影響都能促使居民在社區音樂教育活動中自然形成共同的社區情感認同與獨具特色的社區文化。
三、助力精神建設,改善社會風氣
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除了提高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之外,也開始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化生活質量,然而由于錯誤價值觀的導向,一些社區居民把茶余飯后的時間用做進行不利健康、無益身心的娛樂活動,諸如打麻將、賭博等,這無論對于居民自身還是社會,都是有害無利的行為。社區音樂教育的推廣,可以滿足居民業余時間的精神消遣,讓他們在參與社區音樂教育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精神享受,陶冶情操,從而改變不良嗜好,積極投身于健康有益的社區音樂活動中來。“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古人早已意識到音樂對人產生的“教化”作用,從而大力普及“禮樂”教育,通過“樂”來感化人們的內心,以期在社會中型塑“禮”這一公序良俗,改變不良嗜好和風俗對人們產生的不利影響。因此,從個體層面來說,音樂作為一種美育手段,一改大而空的教育方式,以樂曲的形式,將社會教育的內容潤物細無聲地滲入人們的內心深處,滌蕩人們的內心世界,起到一種教化作用。而從社會層面來說,社區音樂教育還能起到營造社區整體人文生態環境從而純正社會風氣的作用,有助于在全社會范圍內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發掘傳統精粹,傳承民族文化
由于社區音樂教育具有區域性的特點,開展社區音樂教育有助于繼承和保護區域性的民族文化。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其民族音樂資源總量非常豐富,不同地區的民族音樂及歌舞的內容和形式各有特色,圍繞社區音樂教育所展開的各種活動,能夠發掘當地獨特的音樂文化底蘊,發揮社區音樂教育的區域性優勢,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少數民族地區社區的居民在參與本社區的音樂教育活動過程中,能夠將本民族的音樂、歌舞形式言傳身教給周圍其他的社區居民。事實上,通過這種傳播的方式,其民族音樂文化的特質也得到了傳承和發揚,并且在你來我往的相互借鑒中,還可以逐步豐富各自民族特色的風格和特點,進而能夠學習本土傳統音樂,例如新疆維吾爾族的麥西萊普、哈薩克族的阿肯彈唱、回族的“花兒”等都是各民族居民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音樂表現形式,這一方面提升了社區居民的審美水平,另一方面通過社區內的音樂教育活動,使地方性的民族性的傳統音樂得以傳承和保護。
五、結語
社區音樂教育以其獨特的價值,首先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身心健康發展的平臺,疏導他們的社會心理情緒,陶冶他們的藝術情操;其次改善民眾的生活質量,在社區中培植一種集體意識與社區認同感;再次,在此基礎上,型塑了社區整體的文化氛圍從而使社會風氣更加純正;最后,從民族文化中發掘出的傳統精粹,有力地豐富了社區音樂教育的內容與形式。總而言之,盡管我國社區音樂教育起步較晚,發展不均衡,但是卻對個人、社區、社會以及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如果能在學術界和社會上引起對社區音樂教育的重視,那么我國必然能夠開辟出一條具有自身文化特征的社區音樂教育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吳雅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區音樂教育[J].大眾文藝,2011(02).
[2]孫家鈺.城市音樂教育對社區美育的作用及其發展策略:哈爾濱市南崗區城市音樂教育調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9(05).
作者簡介:李超(1990-),男,回族,新疆昌吉呼圖壁人,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