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晉祎一
摘要:當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招生情況并不樂觀,分析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人才培養現狀,不難發現有諸多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探索出一條有特色、有效果的人才培養之路迫在眉睫。
關鍵詞:音樂教育;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根據教育部出臺的《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號)、《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和《鶴壁職業技術學院關于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推進“二次創業”的實施意見》(鶴職院〔2011〕27號)等文件精神,鶴壁職業技術學院按照“立足地方,面向市場,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辦學理念,大力推行“政校企行合作,產學研創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
一、音樂教育專業生源現狀分析
音樂教育專業旨在培養具有必備的音樂教育專業基礎理論知識,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能適應音樂教育專業、服務一線需要的音樂教育專業技術技能人才。
每年的全國藝術招生考試都會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音樂專業的招生當然也屬于藝術招生的范疇,之所以眾多學生都熱衷于藝考,原因有很多。就音樂專業而言,其實大部分學生并非真正愿意選擇這個專業,而是因為藝術類的錄取分數相對于普通類的錄取分數要低一些,因此好多家長和學生都是為了能提高學歷而學習藝術類專業。在專業技能上往往是考前突擊學習聲樂、舞蹈、器樂等技能,應試教育的痕跡很濃。近年來,鶴壁職業技術學院的音樂教育專業在不斷地萎縮,招生人數也在不斷地下降,學生的基礎水平也參差不齊,有的甚至入學時是零基礎,這樣的學生對于入學后的音樂課程學習都倍感壓力。
從就業前景分析,也有很多影響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生源的因素。通過對往屆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發現,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渠道大致有以下幾類:1.小學或幼兒園的音樂教師;2.專業文藝團體演奏、演唱人員、創作員;3.各地市縣行政、企、事業單位文化局、文化站、基層廠礦企業工會及相關部門、機構的管理者、輔導員以及文藝演出、比賽等活動的組織者。4.社會藝術培訓機構、青少年宮、琴行藝校的音樂教師:5.為各機構、企業內部進行各類活動組織與策劃,如戶外宣傳、品牌推廣、產品研發、內外部年會等。在這幾類就業情況中,能從事前三項工作的學生是鳳毛菱角,大部分從事的都是后兩者的工作,其中還不乏許多畢業就轉行的學生。
之所以就業形勢會這么嚴峻是因為現在的企事業單位招聘大都是采取筆試加面試的形式,這對于文化理論知識比較薄弱,理論學習能力比較低的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學生來說難度頗大。因此也很難考上在編在崗的企事業崗位。生源差——就業情況不樂觀——生源差,這樣長期以往就形成了一種惡性的循環模式,不利于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發展。
二、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一)課程設置現狀分析
以鶴壁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在音樂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中,一年級的專業技能課如聲樂、鋼琴、舞蹈、合唱與指揮等都是一周2學時,大學英語、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及計算機應用基礎是每周4學時,這樣的課程設置對于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顯得有些顧此失彼了。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應加強對技能的訓練,如歌唱能力、鍵盤演奏能力、舞蹈表演與創編能力、合唱與指揮的能力。通過社會實踐發現,在眾多音樂形式中,像舞蹈、合唱指揮這樣的技能應用范圍最廣,參與人數最多,普及面較大。因此,可將這些課程在開設時適當增加課時,便于學生掌握扎實的技能。
(二)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高職院校師資現狀,以鶴壁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一名音樂專業的教師通常有多門課程,聲樂、鋼琴、視唱練耳、音樂欣賞等這些課程要教授,達不到像專業音樂院校那種教師只專心教授一門課程的標準。教師每周任課時數都在14節以上,且承擔多門課程,在備課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教學任務比較繁重,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在授課模式上,因師資力量的缺乏也無法像專業院校那樣采取一對一的個別授課模式,通常是一對多(10人以上)的集體授課模式,因此在技能提高方面無論是速度還是力度上都比較慢,加上高職院校在校生的學制時間又比較短(通常是2年或2.5年,因有一年或半年要頂崗實習),很難將專業技能學的特別扎實。
(三)教學效果現狀分析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學也是這樣,只有注重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才能培養出真正的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但是現行的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學往往存在與學生教育實踐相脫節的現象。[1]一方面,我國多數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往往是在“理論”上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在現實中卻輕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舞臺經驗欠缺、學生示范能力不強等;另一方面,老師在學生實習實踐或者頂崗實踐中跟蹤指導不到位。盡管音樂教育專業培養計劃包括實踐能力培養的環節,而在具體執行中卻背離了相關的計劃,這一直是我國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普遍現象。[2]
三、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思考
鑒于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3]模式中的諸多問題,以鶴壁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結合職業教育,加強思想教育和人文關懷,使學生明白將來所從事的工作的意義,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明確教師職業的重要性以及社會音樂工作者所應具備的能力。
(二)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截止筆者發稿時,我校剛有一批音樂教育專業的畢業生離校。在畢業前,他們進行了一場專業匯報演出,通過演出可以看出,學生們都在精心準備每一個節目,但是舞臺表演技能還有待提高,這種專業匯報他們在校期間只辦了這一場。筆者在想,“功夫在平時”,如果每個月或每學期都鼓勵他們辦一場匯報演出或藝術沙龍,那畢業時的演出水平肯定會大幅提高。
(三)加強社會實踐鍛煉。我校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是“立足本市,面向全省,輻射全國,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的崗位是小學音樂教學、教育機構音樂教學及教育管理工作。”如果說“面向全省,輻射全國”的培養目標較高端,實踐起來難度較大;那“立足本市”還是可以實現的,并且據筆者了解還是有眾多機會可以施展我們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風采的。如:鶴壁市每年一屆的“鶴壁廣場文化藝術節”“鶴壁櫻花節”“鶴壁民俗文化節”“鶴壁市淇河文化旅游節”等大型活動,還有企事業單位的合唱比賽、歌詠比賽、單位年會等,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們可以編排節目進行表演,一方面展現了自己的風采,另一方面也得到了舞臺實踐的鍛煉,還有可能在演出中得到經濟利益的回報,達到多方面的共贏。
(四)在制定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時,讓各專業教師充分發表教學意見,隨學生的現狀和社會的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和模式,使教學方法和內容隨學生的發展和需要而定,真正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辦學理念。
【參考文獻】
[1]吳訓,王志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教學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北方音樂,2012(02).
[2]楊婷.職業教育背景下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柳州師專學報,2015(06).
[3]陳國慶.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環境分析——以烏魯木齊職業大學藝術學院為個例[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