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熊+鄭紹江
摘要:云南各地上座部佛寺景觀類型豐富,且各具特色,在中國佛教景觀中獨樹一幟,豐富了世界佛教景觀的內容。本文重點對云南上座部佛寺景觀的類型進行探析,總結各類型之間的共性與個性。以便寺院景觀在傳承過程中文化多樣性更好地得以保留。
關鍵詞:上座部佛教;寺院景觀;類型
南傳上座部佛教流行于東南亞各國,在國內則主要散布在云南西雙版納和德宏等地區,上座部佛教對當地世居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佤族等民族的社會、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佛寺作為佛教思想的物化形式與承載空間,是佛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上座部佛教初傳云南時,南傳佛寺規模較小,造型原始古樸,房屋結構簡單,用料粗糙,大多是竹木搭建、茅草覆頂,后來由于統治者的推廣而日益普及。傣族地區對外交流頻繁,并吸收了中原和東南亞地區的各項技藝與文化精華,使得佛寺建筑技術水平逐漸提高。《云南民居》形容其“結構簡單,卻取得如此變化效果。用意之巧,令人贊嘆”。
國人早在《易經》誕生之前,就善于用分類取向的方式來歸納天地萬物。現代意義上通常稱為類型,即一種分組歸類的方法。用假設的各個特別屬性來識別類型的成分,通過在各種現象之間建立一定關系,進而論證和探索。上座部佛寺的建筑主要反映在佛殿與佛塔兩種類型上,西雙版納和德宏由于受到周邊環境和不同文化的影響,佛寺呈現出各異的形態。從建筑樣式上概括起來可分為干闌式和落地式兩大類,此外還有介于兩者之間具有明顯的漢、傣文化交融現象的綜合式。干闌式佛寺以德宏瑞麗的“奘房”為代表;落地式佛寺主要以西雙版納和臨滄地區的“緬寺”為代表;綜合式佛寺則散布在德宏芒市、隴川一帶的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地區。
一、干闌式
干闌式建筑普及長江以南的眾多地區,承襲了上古時期林間巢居的傳統。云南則以傣族民居竹樓為典型,這類竹木結構、茅草覆頂的干闌式建筑,一層架空,二層供生活起居,寬大的前廊可供行人避雨和遮陽,房前露天空地作為曬場。通透的空間由林立的木柱及舒展的歇山式屋頂構成,是傣族干闌式民居的最大的特征。此類建筑在功能上極大地適應了當地濕熱多雨的氣候,德宏瑞麗的村寨佛寺基本上還保留著干闌式建筑特點,如大等喊奘房,喊沙奘房等。瑞麗緊鄰緬北撣邦,并從當地引入南傳上座部佛教,因而寺院建筑風格、造像形式及點景陳設都體現出濃郁的緬北氣息。
干闌式佛寺建筑現今在瑞麗保留較多,茅草覆頂已逐漸消失,更換為多層重疊的鍍鋅鐵皮屋頂,屋面坡度平緩,屋頂出檐短淺。與西雙版納佛寺眾多建筑連廊組合不同,瑞麗佛寺并沒有太多復雜的組合,而是將不同的功能區安排到一座佛殿中。故佛殿建筑規模宏大,經殿門引廊上至二樓到達主入口,進入佛殿必須脫鞋,殿內地毯鋪就,高座上僅供奉釋迦牟尼佛或與其弟子的群像。僧舍緊接佛殿,室內空間并沒有明顯分隔,然而建筑外觀上屋頂造型卻是各自獨立。戒堂有時也在佛殿中劃分一個區域來充當。殿內陳設點景多為佛幡與傘蓋,殿外多為幡桿和瑞獸,或者是筍塔。與西雙版納不同的是,瑞麗佛寺中會增加一座潑水亭,以干闌式亭臺或有柱無墻的亭子最為常見。就佛塔而言,西雙版納常見的是實心塔,而瑞麗佛塔卻有不少是空心的,一層留空,在中心柱周圍供奉佛像,喊沙奘房內的佛塔即是如此。
二、落地式
落地式南傳佛寺主要流行于西雙版納地區,由于受泰國北部影響較大,延續了傳統宮殿的形式。版納佛寺主要由大殿、僧舍和鼓房三個部份組成。佛殿坐落在地基平臺上,以石礎隔潮,上立粗大的木柱,呈矩形狀縱向排列,大殿中部的幾根木柱貫通屋頂,端部梁架保留中柱,柱間穿插的橫梁承載屋頂的重量。屋頂體量巨大,坡面陡峻,在平行的橫椽上鉤掛平板緬瓦。屋面多會重疊2-3層,中間留縫以便通風采光。上層雙坡屋面與下端四坡屋面,構成了佛殿的外形。
殿外通常會在前廊右側修建戒堂,左側安置原始宗教神龕,勐罕曼短、曼乍與曼景匡寺都是這樣。戒堂是版納緬寺中另一個重要建筑,外觀類似佛殿,體量卻很小,因為是僧侶傳戒誦戒的專用場所,并不對外開放,除非佛爺特許。戒堂前廊臺階入口處供有“吉祥法輪石”,有的佛寺戒堂會在石外置柵欄鎖閉。景真寺戒堂則獨立于佛殿外,造型精巧別致。筆者曾有幸得到景真寺佛爺特許,由小沙彌(帕囡)帶領拜訪過戒堂景真八角亭。版納佛殿左側神龕有一個單獨的體量略大,其余則連排布置于邊上及圍墻內側,這算是上座部佛教對地方文化的包容后產生的特殊景觀形式。曼春滿寺的神龕處在佛殿右側前方木結構連廊內,背靠圍墻,這種做法比較少見。僧舍在西雙版納佛寺中更新換代比較快,很多文獻上記載的佛寺,僧舍基本上都已添加了較多的現代功能設施,不過外形還保持著傳統的造型。
臨滄、思茅地區的佛寺也為落地式,已完全用漢式建筑的抬梁式榫卯結構。但平面還保留著南傳佛殿的矩形布局,平行的四列木柱支撐二、三重檐的歇山頂,屋面舒展,由漢式筒瓦鋪就。主入口的兩面墻壁上,分別開設精雕細刻的格子門窗,殿前有重檐牌樓聯通室外,牌樓中間的兩根柱子上,飾有完全漢化的盤龍木雕,涂以金漆,極為醒目。臨滄地區的戒堂類似漢地的樓閣,體量也較小,有四、六、八邊形等樣式,屋頂多為二、三重檐的攢尖頂。
三、綜合式
德宏芒市毗鄰漢族聚居地,佛寺建筑也吸收了較多的漢文化。原本底層架空的干闌式,空間也逐漸趨于地面化,芒市菩提寺底層架空約1.5米,五云寺架空約0.6米,佛光寺已直接為落地式。類似菩提寺和五云寺這樣無墻基的干闌式奘房,當地俗稱樓奘。而佛光寺這樣有墻基的落地式奘房,當地俗稱地奘。雖然芒市佛殿地面結構形式變化較多,但布局仍采用南傳佛寺縱向貫通、山面進出的方式。主入口與臨滄、思茅佛殿一樣,增設三疊式牌樓為室內外過渡空間,佛殿正立面設圓洞門,平時并不打開,而是從兩側通道出入,通道外側有雕花闌干加以圍護。佛殿內的布置與陳設尚保留南傳佛教特點,與版納緬寺不同,佛像前兩側常供奉一男一女兩尊神像,梁上懸掛幡布與傘蓋,其中傘蓋尤其多,佛殿內梁上甚至掛滿。
四、結語
云南上座部佛寺景觀類型豐富,是世界各類文化交流下產生的結晶。在具備寺院景觀共性的基礎上又別具個性。云南上座部佛寺建筑,既有采用南方干闌式的造型,如德宏瑞麗奘房,又吸收了東南亞地區重檐多面坡的屋頂造型,如西雙版納緬寺,還有借鑒了中原特色的高臺基和抬梁式屋架造型,如德宏芒市佛寺。對云南上座部佛寺景觀的類型進行研究,總結各類型之間的共性與個性。分析成因,溯清源流,以便寺院景觀在傳承過程中文化多樣性更好的得以保留。
【參考文獻】
[1]《云南民居》編寫組.云南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2]楊大禹.云南佛教寺院建筑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3]吳之清.貝葉上的傣族文明:云南西雙版納南傳上座部佛教社會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季熊(1983-),男,漢族,云南曲靖人,講師,碩士,西南林業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文化景觀。
通訊作者:鄭紹江(1979-),男,漢族,云南曲靖人,副教授,博士,西南林業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民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