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歆昕
摘要:針對色彩構成的教學手段,以傳統手繪和現代電腦教學進行了對比性研究,以期在色彩構成教學中具備一種時代意識,這種時代意識不僅僅是要求教學內容的前沿性,還包括合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采用新型教學手段,讓教學過程更加科學化、理性化、簡潔化。
關鍵詞:色彩構成;教學手段;時代性
在藝術語言研究中,色彩是一種十分迷人而感性的視覺形式,色彩構成課起源于德國的包豪斯學院,并于20世紀90年代初被翻譯介紹到中國作為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在藝術設計學類專業廣泛開設。色彩構成教學的難度也在于如何克服色彩的相關性和不穩定性來尋求學生對色彩基本規律的理解和認同。要想更好的完成色彩構成的教學,教師應該具備一種時代意識,這種時代意識不僅僅是要求教學內容的前沿性,還包括合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采用新型教學手段,讓學生更容易認識色彩和更便捷的進行實踐練習。因此教學手段的發展和改革成為了色彩構成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色彩構成課由早期的傳統繪畫演變而來,一直以來,在大部分的院校中都繼承了傳統繪畫的方式進行手繪形式的訓練。近幾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應用和設計軟件的成熟,部分院校的色彩構成課開始探索式的采用軟件教學手段。為此我選取兩個同年級的班級進行了傳統手繪教學和數字化電腦教學的比較性研究試驗。
一、感覺與數值
(一)感性認知色彩
同樣的一塊顏色,會讓觀看者產生無數的視覺感知,物理光源質體的不同,視覺生理結構的不同以及人們所生長的地域經歷習慣的不同,對同一塊色彩都會產生不同的感知。這種相對性使得對色彩系統的研究和應用增加了一些難度。學生在繪制色彩的時候帶有一種隨機性,教學環境中光源的變化和紙張顏料品質色澤的差異性都讓學生在學習中只能憑感覺理解、憑感覺表現。教師在描述時若使用“藍色”(顏色的名稱)時有40個學生聽到,則可能在這些學生的頭腦中會出現40不相同的藍色。為此我做了一個課堂小實驗,即使是一些人們熟悉的某種特定顏色,如中國移動商標的藍色,這種藍色在全國各地都是完全相同的,學生仍然無法確定地找到它。
(二)色彩的數值化
數字化電腦教學可以運用更加準確的數值去展示色彩。在計算機設計軟件中輸入CMYK或RGB的數值得到完全精準的色塊,在教學中傳達一個顏色的時候可以通過這種數值化讓學生更加明了。比如在繪制二十四色相環的練習中,手繪班首先因為不同品牌的顏料三原色本身存在色差,其次學生無法準確掌握比例,另外由于色料混合后明度降低藍紫色附近的色彩難以區分。在繪制色相環的時候較多同學都出現了色塊混亂或色相漸變節奏混亂的現象。而數字化教學組利用軟件讓學生進行繪制時,可以不受到繪畫材料以及外部環境的影響,通過準確的輸入數值得到清晰統一化的色塊。色彩的數值化就如同有了一把比例尺能夠按照等比或等差合理的控制漸變節奏。
二、調色與配色
(一)傳統手繪教學對手繪調色的訓練
色彩構成不同于色彩繪畫,作為設計基礎課它更注重的是設計思維的訓練,期望學生在課程中更好的掌握色塊之間的搭配關系,從而設計出符合視覺審美的形象。傳統的手繪教學極大一部分時間用在了調色練習上,主要訓練學生對色料之間以及色料與水等混合劑的比例搭配,這種搭配十分感性,受到工具材料本身不穩定性的影響,每一次的調色感知都不相同,因此花費較長時間在調出某一塊顏色上,而缺少了配色關系的訓練時間。在我用傳統手繪教學的班級,學生需要面對一次又一次顏料調制的失敗或顏料與紙張無法完全配合的窘境,在為了得到某一塊想要的顏色時花費了過多的精力和時間,使得部分學生逐漸失去對課程學習的積極興趣,而不再去關注色彩之間的搭配構成關系。
(二)計算機軟件教學對配色思維的訓練
藝術設計更加追求功能性、目的性的計劃配色,藝術設計專業類的基礎色彩構成課更多的時間應當用來研究色彩之間不同的搭配所產生的效果,探索色彩在設計中應用的規律,這和純美術繪畫的感性表達配色有所區別。在計算機軟件拾色器中學生可以快速的選取到自己想要的每一塊顏色,保留了充足的時間和精力進行配色思維的訓練。比起糾結于如何調出某一個顏色,這種有趣的配色練習更容易吸引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在兩個對比實驗班中,用計算機軟件教學的學生對課程所表現出的興趣度明顯要高于另一個手繪班。
三、繁瑣與便捷
(一)教學過程的方面
刷痕和筆觸,不計其數的從濕到干的變化,或厚重或松散的遮蓋物,或硬或軟的邊界線等,這些紋路常常會掩蓋住較差的色彩感知效果或應用,更糟糕的是可能會降低色彩處理的敏銳性。教學中也存在太多需要小心翼翼的地方,手抖將顏色涂過了邊界,顏料沒有一次性調足而很難畫出平整統一的色塊,突然用光了某個顏料或損壞了紙張而無法繼續練習,手繪班這些狀況層出不窮,然而這和色彩構成課本身的核心內容關聯并不大。而軟件班則利用計算機里的一些工具填充、吸取,完全避免了這些問題,提高了教學效率。對比表明,同樣的教學課時,軟件班在做作業時更加便捷,可以利用同一個圖形分別進行多次配色練習,練習量達到手繪班的三倍以上。
(二)教學材料使用方面
利用電腦軟件學生可以模擬各種繪畫效果,這樣大大節省了采購畫具材料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保持了一貫的積極興趣。由于色彩的特殊性無法擦除也不容易覆蓋,手繪班常常在課上練習時因為沒有得到理想的配色效果而必須換紙重畫,既浪費紙張和顏料也容易對課程學習產生疲倦心理。
(三)教學成果的評論與修改方面
在教師進行指導修改的過程中,電腦的優越性就更加明顯,可以通過復制對學生作業中的圖形以及配色進行局部調整和修改演示,學生通過教師的演示能夠更直觀的快速理解知識,電腦也大大提高了教師的演示指導效率,可以針對每個學生的設計作業進行單個演示指導。在手繪班教師修正練習作業的時候會被學生原有的色彩所制約和影響,通常效率較低,只能按班級進行統一演示,缺乏對學生個體創造思維的關注引導。
四、結語
通過以上對比性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利用電腦軟件教學整體更加科學化、理性化、簡潔化,更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練習效率。因此色彩構成這樣傳統的藝術類專業基礎課需要在教學手段上不斷革新,緊跟時代特性。這不但要求相關教師掌握本課程的知識,還需要加強自身對電腦軟件新技術的學習和實踐。
【參考文獻】
[1]約瑟夫·阿爾伯斯.色彩構成[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2012.
[2]約翰內斯·伊頓.色彩藝術[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