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協商意味著學習者承擔起學習的責任,師生協商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完成考核評價。協商使教師賦權于學生,從而真正地實現了學習者自主。協商式課程體現了一種靈活、動態、開放的外語教學思想,師生在平等協商對話中實現了課程的創生以及師生的共同成長。
關鍵詞:協商性課程;自主學習;要素;特點
現代課程開發觀認為,學生不是課程的被動接收者,而是課程開發的參與者。學生的發展需求與選擇,學生的經驗等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學生對課程具有評價與選擇的權利。所以,課程建設不能排斥學生的意志。教學必須從書本化走向人本化!由此,我們倡導開發一種嶄新的課程范式——協商性課程(negotiation curriculum)。
協商性課程中“協商”的含義與政治上的協商屬于同義,即學習者與教學者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或任務,帶著各自的觀點來商量如何能為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而努力。協商性課程就是師生共同討論確定學什么和怎樣學,達到師生教學意義的溝通、學習志向的協同、學習方法和結果的共識。
一、協商課程研究概況
Atkinson、Breen和Krashen等認為,協商課程意味著讓學生參與、修改教學課程的方案,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真正地投入。而教師一旦認為學生應和自己一起分擔課程內容的建設,就會與學生協商,使教學民主得到真正地落實。Hall將舊的課程模式稱之為“促動式”教學。在這種教學中,教師是在過去的經驗和學校、社會的限制范圍內教授課程。首先,總是要促使學生產生動機,在整個有計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生不斷地向預設的教學目標靠攏,而不是讓教學不斷地向學生發展需求靠攏。劉學慧老師認為大多數學生最后獲得的作業分數只能表明離教師教學日標的遠近程度.并不一定是主體真正的收獲與理解。而且,實際上學生得到的遠比課程實際所包含的信息要少很多。因為有許多東西是成人自以為是地硬塞給學生而不是他們自己想要的,于是他們就沒有興趣要。
二、論協商性課程的基本要素與特點
協商性課程的實施首先強調轉變教與學的關系,建立真正民主、平等的教學關系,其次是注重多元化的對話。突出教學交往的本質,第一是建構協商教學和協商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第二是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是倡導實行協商性評價,允許學生就教師的評價進行反評價。所有這些構成了協商性課程的基本元素。具體而言,協商性課程還必須體現以下幾個標志性特征:
(一)教學目標注意差異性、浮動性、遞進性
我們首先打破了教學目標千人一律、學生無條件接受的狀態。充分正視學生個體內部及個體之間的客觀差異,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努力做到多層次,以適應不同層次學歷的學生,既讓所有學生能達到基本的目標,也有挑戰性的目標;其次,目標不是定死的,而是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浮動的,即根據具體的學習對象和條件在一定幅度內調整,使其更接近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最后,遞進性一是指鼓勵學生不斷從現有水平出發像高一級的目標努力,二是指教師在設計目標時須考慮學生在達到終點目標過程中臺階的設置,幫助學生拾級而上,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進步。
(二)學習任務具有多向性、可選性、生成性
協商性課程的學習任務不應只是教師和教材意志的決定.更加倡導師生共商、互動生成,或合作選取。而每次學習任務的提出,必須有不同層次的要求,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學習點和力所能及的任務,從而人人可參與到學習中,而不再是少數人演戲.多數人旁觀,避免有人吃不飽,有人吃不了的現象。
(三)學習方式的建構性、自主性、合作性
協商性課程最大的協商空間可能就在學習方式的自主選擇上,我們提倡給學生切實有效的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掌握學習的方法。更強調指導學生學會如何恰當地選用方法。即拿捏學習策略,但不提倡教師規定學生該怎么學,而是倡導在教師引導下的合作、建構的學習。
(四)學習評價注意發展性、針對性、引導性
如何進行教學評價、評價什么,也是可以協商的。教學評價的主體應該從單一定向多元,尤其應當引進學生這個評價主體。長期以來,學習評價把學生這一不該排斥的主體排斥在外,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結果不知道如何評價,不明不白。總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評價,而且不管這種評價準確與否都得接受,不僅使學生喪失了反思的意識和能力,而且也使他們喪失了自我調控、管理學習的能力,這與當前新課程的理念相悖。因此,協商性課程不僅提倡發展性、個別化、引導性的評價,而且還允許學生對關于自己的評價提出異議,進行再評價,還提倡指導學生自設評價項目與目標,或根據自己的特點、特長選擇參評的項目與等級標準。總之,要讓評價評出學生的個性和發展潛能。協商性課程之所以有它的特殊意義,是因為協商是成功合作的前提和深入交往的有效手段,也是完善知識建構的必要過程和員有效方式。有效地實現學習主體的生命運動——教學交往,在協商、溝通的過程中進行心靈的碰撞,從而提供學生“發現世界”“發現自我”乃至“互相發現的契機,并促進他們在交往中成長、成熟,煥發生命的活力與光彩!
【參考文獻】
[1]Atkinson, D. Toward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2(86): 525-545.
[2]Breen M&Littlejohn A.classroom Decision—mak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4]Hall, J. K.&Verplaetse, L. S.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classroom interaction[J].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2000(01):1-20.
[5]方文禮.意義協商與外語焦點式任務型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01):23-27.
[6]劉學慧.課堂環境下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框架與分析單位[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06):25-29.
[7]劉學慧. 協商互動與及時輸出:課堂語言及時探微[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1):25.
[8]束定芳.大學英語教學大賽與教師發展[J].外語界,2012(03):34-41.
[9]周龍興.協商性課程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唐麗華(1979-),女,四川南充人,西華師范大學公共外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和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