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摘 要:德國職業教育獨具特色,其職業教育和培訓主要是通過“雙元制”來進行實施的,建立了以生產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課程體系。本文通過對中德職業技術教育比較,分析了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職教體系、師資培養、管理體制以及評價方式,并對近年來在我校汽車專業的運用探討其可行性。
關鍵詞:雙元制;專業教學;運用
德國積極借鑒國際上先進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加強和行業之間的緊密聯系,不斷改進職業教育制度,以適應市場,技術和經濟變化的需要,突出“以生產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它形成了完善的課程體系,采取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學歷制與培訓制度相柔和,靈活而注重實際的評估方法。
一、 “雙元制”模式的內涵
“雙元制”職業教育起源于德國,是德國二戰后成為世界強國的秘密武器。“雙元制”的一元指學校,另一元指企業。學生在進入職業學校之后,一面在企業接受培訓,一面在職業學校接受義務教育,即學校和企業共同培訓,這種形式的學習叫做“雙元制”。
二、 中德職業教育的對比和思考
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不僅從政府對職業教育的管理和規劃、職教體系的銜接上還是在規范辦學體制上都對我國職教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1. 明確專業定位,提出能力標準。
各級職業院校應明確專業定位、培養目標,調整教學課程體系,實施能力分解,建立與實驗室相配套的實習實驗課程體系。建立設備齊全、現代化的實驗室、實訓中心,營造良好的實訓環境,也是搞好實踐教學的根本保證。
2. 構建理論實踐一體化構建培養體系。
加強校企合作,強化產教結合。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教師任用,教學計劃,教材編寫,教學場所安排,教學方式、考核方法、教學評估手段選擇等方面,都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依靠企業,配合企業,強化實訓環節,實施全面頂崗訓練,構建理論以“實用、夠用”為原則,實踐技能訓練為主導的一體化培養體系,為企業培養出所需的實用型人才。
3.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職業素質教學提供保障。
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是理論和實踐教學的根本保障。努力培養“雙師型”教師,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和科研能力。
4. 加強與企業溝通和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培訓學校與企業的結合應更加緊密,并且應牢固樹立為企業培養人才,服務于企業的意識,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能力目標的定位,都應做大量廣泛調研、座談,保證校企聯系和信息暢通。
三、 “雙元制”教學模式在汽車專業教學中的應用
實行“雙元制”教學模式,我校汽車維修專業自設置以來,也一直在探索、實施寶馬學徒制“雙元制”教學模式。
1. 教學內容
遵循中職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倡導學生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教師是學習過程的指導者,不僅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學會學習,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2. 教學模式
在中職學校里,將汽車專業使用設備、實驗設備備齊,需要大筆資金,而且設備的使用率也不高,造成資料的浪費,可以走校企合作的路子,也可以走半企半校的路子,對外承接業務,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彌補了耗材經費的不足。
3. 教學方法
在每個教學模塊里實行項目教學法,實現“少理論多實踐”的教學思想,使學生把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同時也整合了各科知識。在每個項目教學法里又體現了“雙元制”最獨特的四段教學法,即“講解—示范—模仿—練習”,切實提高了學生的技能和素養。
4. 教學組織
上課人數是嚴格限定的,一個班級人數12~20人左右,學生的座位排列多采用“U”字形狀布置,保證老師能看到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生都能通暢地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溝通,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
5. 師資隊伍
由于汽車制造領域中新技術的采用,要求實施“雙元制”。教學的教師不僅要具有扎實專業理論,集機械、電子、自動控制等技術于一身,終身學習,以適應汽車技術的不斷革新進步,還要有精湛的實作技能,即國家職業教育關注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此外,教師應抽時間多到企業學習,學校應有此考核制度,或外聘企業里有理論和實踐經驗的人員做兼職教師,逐步完善教師隊伍建設。
6. 評價方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書本為中心,而“雙元制”教學是以能力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操作技能水平、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情況等應該是衡量的主要標準。在共同的學習目標中,小組成員學會了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學會互相幫助和支持,培養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
通過上述中德教學模式的對比和思考,我們應借鑒德國“雙元制”成功辦學經驗。職業教育要圍繞“以能力為本位”的各項改革,調整教學課程體系,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尤其是加大與行業之間的聯系,加強實踐環節和現場教學,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更快地適應市場,滿足市場的需要,更好地服務社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