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天
摘 要:處在一個講求發展科技的年代,小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對小學生進行良好的科學教育,讓學生學好、用好科學??茖W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為了讓小學生對科學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可以巧妙地將科學和生活相結合,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育;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 創設情境,讓教學內容貼近生活
小學科學教育主要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動手能力,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小學生處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進行思考和學習,這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小學生由于年紀比較小,對很多事物充滿了好奇,在科學的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探究機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去體會科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讓科學教學內容貼近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學習《溶解》一課時,科學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為學生創設了他們所熟悉的生活化情境。首先,教師向學生們提問:“我現在很想喝一杯冰糖水,你們有什么好辦法能讓我快速地喝到這杯水呢?”泡冰糖水對小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學生一聯想到自己在生活中泡糖水喝,立刻就會給出教師答案:“用筷子不停地攪拌可以加速糖溶解在水中”,“可以用兩個杯子來回地倒換加速水變溫”,“用紙扇熱水杯子”等等。學生結合生活情境讓科學教育變得豐富多彩,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到科學其實就存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并不是遙不可及的高科技。比方說在教學《光的反射》時,科學教師抓住學生愛玩的心理,讓學生在課堂上用鏡子反射太陽光,并用不同材料的東西進行反射,學生在娛樂的過程中慢慢會發現不同,教師再對他們加以引導,學生很容易就會得出結論:光在不同的表面反射出來的光是有差異的。教師為學生創設的生活化情境,將教學貼近生活,讓科學變得簡單易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 就地取材,將科學探究變得生活化
科學教學與科學探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時必然需要探究材料。學生在找尋探究材料時可以就地取材,從我們熟悉的生活當中選擇,例如鞋盒、牛奶盒、可樂瓶和一些廢棄的東西都是探究時經常會用到的材料。培養學生從生活中選取探究材料的習慣,有助于學生自己展開科學探究,這樣既提升了學生的分辨能力又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很大促進作用。比方說,在教學《聲音的產生》時,為了進一步將科學教學變得生活化,教師沒有使用專門的實驗器材——音叉,而是為學生提供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工具,讓它們發出聲音來。學生利用自己熟悉的工具,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讓它們發出聲音來并不難,這樣使教學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茖W充滿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一草一木皆蘊含著科學,科學課讓小學生對生命世界有了全新的認識,使他們從生命現象的表面了解到生命現象的本質。一株小樹苗的成長、一個小動物的長大這些都與生命科學有關,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種植花草、喂養小動物的課外作業,讓學生對它們進行觀察和記錄。這些任務既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又與生命科學息息相關,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善于觀察、樂于發現的良好學習習慣。利用生活中的事物開展科學探究,巧妙地將科學回歸到生活中去,所以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制定和生活有關的科學探究,將科學探究變得更加生活化完善科學教學。
三、 課外活動,布置生活化課外作業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開展課外活動和布置課外作業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以很好地將科學與生活結合起來,定時的課外作業有助于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生活化的課外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例如,在學習了《水的污染》后,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們的課余時間帶學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一下被污染的水源,讓學生親眼看一看死去的魚蝦,結合自己的所觀談一談生活中常見的環境污染表現在哪些方面。在學習完《混合》單元后,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去調制一杯混合果汁,將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去。教師在布置課外作業時,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的課后練習,應將科學探究引向課外生活中去,生活化的課外作業有助于學生將課堂當中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當中去,有助于訓練學生的科學應用能力。例如,在學習了《物體的熱脹冷縮》后,教師可以利用水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讓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去探究植物油、醬油等是不是有相同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學習了《植物的花》以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張實驗表格,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觀察校園開花植物的花蕊、花瓣的數量。學生在做這些課外作業時并沒有被迫感,相反會覺得很有趣而且也樂于去完成這項任務,所以教師應注重課外活動的開展和課外作業的布置,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
科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小學科學教育生活化讓學生對科學的認識更加形象、具體,讓學生通過生活近距離地去感受、體驗科學,從而領悟到科學獨有的魅力。培養了小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小學生養成用科學的眼觀去看待身邊事物的良好習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