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靈麗 竇會娟
摘 要:病原生物學具有內容多、不系統、混淆的特點,免疫學內容理論性太強,因此,學生反應學習起來比較枯燥,興趣不高。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該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通過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引入重要病原生物的發現及免疫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于樹立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病原生物與免疫學 人類抗疫史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1-0-01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是醫學課程體系中重要課程,是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1]。病原生物種類多,使得教材內容繁雜,特別是各論內容教材敘述方式相似,學習起來比較枯燥、易混淆,而免疫學部分內容理論性太強,學生容易因為學習枯燥、難以記憶而對該課程產生厭煩心理[2]。作為教師,這幾年嘗試多種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基礎上,教學中結合人類抗疫史,引入一些重要病原生物的發現及如何被控制的過程。結果發現,這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還可以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索的思維過程、方法及社會歷史背景等學,有助于樹立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人類抗疫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與學習效果關系密切。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用和剖析一些重要病原體的發現過程,以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如講到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時,我們會讓學生了解艾滋病毒的發現過程,從1980年美國洛杉磯的第一例患者特德·彼得斯開始講起,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醫生檢查結果顯示,該病人食管壁感染了念珠菌。但是,引起醫生警覺的是他身上白細胞的巨量減少。各項化驗和分析都未能揭示他身上白細胞缺少的原因。免疫學家邁克爾·戈特利布對此迷惑不解,血樣化驗結果表明,患者的身上幾乎找不到T4細胞,T8細胞數量卻很高。經過治療后,患者回家。幾天后,患者再次來到醫院,這次帶來了更多難以解釋的臨床癥狀:極度的疲勞虛弱,還伴有高熱、干咳、大量出汗、體重減輕。經檢查發現,患的是肺囊蟲肺炎。隨后,更多案例出現,這些患者身上出現的癥狀均為免疫系統障礙所致。這種新型傳染病的嚴重程度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美國、法國,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攻克它。到1984年中期,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終于分離出來并證明是艾滋病的病原體,同時,疾病的進展特征也已弄清[3]。通過這些內容的講解,學生聽起課來興趣大增,而且通過疾病的進展特征的講解,學生對枯燥的免疫學內容也比較容易接受了,明白了T細胞及免疫系統的作用。下課后學生反應很好。
二、人類抗疫史有助于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思維方法
科學的思維方法是創新的靈魂。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思維習慣、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的引導是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關鍵。通過講解一些重要病原生物的發現背景、常見疫苗的發現及制備過程,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譬如,學生在學習免疫學的抗感染理論時,我們會講到疫苗。單純講解疫苗的制備方法,學生接受起來有難度。我們就從種痘講起,從種人痘到牛痘,學生明白了抗原、共同抗原、免疫記憶等理論知識。然后,再講到巴斯德無意間發明雞瘟疫苗,學生很容易明白毒性減弱但能使雞產生免疫力的雞瘟疫苗。最后講到狂犬疫苗的發明,通過了解在疫苗制備過程中,巴斯德碰到的一個又一個棘手的問題,如狂犬病毒的分離、培養問題、如何在人身上實驗的問題,最后,巴斯德團隊又一個一個的將這些問題解決掉,最終獲得了有效的疫苗。通過這些內容的了解,除了使學生很容易明白免疫學得理論之外,相信也會在無形中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思維方法,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遇到問題,也會利用這種思維方法,抽絲剝繭,一步步探索。
三、人類抗疫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
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又是醫學專業有著特殊研究對象和特殊服務對象的需要。課堂教學中通過病原體發現史的引入,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具有獨立人格意識、想象力和創造性,更能使學生領略到科學家為科學獻身的態度和科學精神,無疑會有利于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和治學精神。講授幽門螺桿菌時,穿插講述其發現歷史。1979年沃倫在胃粘膜標本中發現了一條奇怪的藍線, 他用高倍鏡觀察,看到胃粘膜細胞表面粘附著無數的細菌,這種細菌總是出現在慢性胃炎標本中。沃倫推測它和胃炎有相關性。當時的醫學界認為健康人的胃粘膜是沒有細菌的,胃炎與飲食習慣、生活壓力和生活方式等有關。1980年馬歇爾為沃倫提供臨床標本的時候進行了相關試驗,發現沃倫的觀點是對的。但是大部分研究者還是持懷疑態度。為了獲得細菌致病的臨床證據,馬歇爾和一名志愿者服用了培養的細菌后,都引起了胃炎。雖然馬歇爾很快痊愈了,但另一名志愿者用了好幾年時間才治愈。后來,兩人對100例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做胃窺鏡,發現病人胃內都有這個細菌,且在胃幽門處,后來把這種細菌命名為幽門螺桿菌,找到了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和胃癌等的罪魁禍首。這兩位科學家不迷信權威、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值得學生學習,相信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這種精神會無形中影響學生。
四、授課后的一些感想
對于一些重要病原體的發現及免疫歷史,學生很愿意了解,的確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但鑒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在課堂上不能講的太多。下一步可以考慮將部分內容錄制成微視頻形式,供學生課前預習。
總的來說,我們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中適當融入了一些重要那個原生物的發現及被征服的歷史,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探究真諦的科學態度,提高了學生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同時提升了人文修養,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萍,何群力.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微生物學通報, 2010, 37(1): 133-136.
[2]李曉華,黃小鳳.PBL教學法在醫學微生物學中的應用探索與體會[J], 微生物學通報, 2012, 39(4): 572-577.
[3]張劍光,等.人類抗疫全記錄[M].上海: 華東示范大學出版社,2003.6: 121-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