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新茹 張向前 靳鈴培
摘要: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平湖派琵琶對研究傳統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研究旨在梳理傳承脈絡,厘清在平湖派琵琶保護中使?的方式,并通過多方的訪談,找到現有的保護方式中存在的優勢和不足,結合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對其保護手段進行優化和創新,推動平湖琵琶的保護工作。
關鍵詞:平湖派琵琶 傳統文化 傳承與保護
琵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彈撥樂器,明清以來,經過琵琶藝術大師們的創造與傳承,逐漸在江南地區形成無錫派、浦東派、平湖派等幾個流派。但隨著時代發展,平湖派琵琶日漸沒落?,F有文獻中多研究平湖琵琶歷史傳承譜系和演奏技巧,但筆者認為任何一項研究,目光都要向前去探索和發展,所以筆者結合以往研究中的不足與缺憾,決定通過實地研究,深入了解平湖派這一傳統的民族音樂遺產的傳承情況,促進這一傳統文化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一、平湖派琵琶的歷史發展脈絡
平湖派琵琶經過李芳圓、吳夢飛、吳柏君、朱英等人的傳承發展,尤其是經過朱英重新校訂、規范記譜的平湖派琵琶的十三套大曲作為上海國立音樂院的琵琶教學用曲之后,平湖琵琶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并在其教學實踐和演出中發揚傳承。
但隨著傳統師徒制的解構,對于平湖琵琶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的、傳其本味的繼承發展情況如何,尚缺乏資料,平湖派琵琶的傳承令人擔憂。為此,我們有必要走訪平湖琵琶的發源地,對其傳承人的現況進行深入了解。
平湖市文化部門為推動平湖派琵琶的傳承,請來了朱英的兒子朱大禎。朱大禎13歲起在父親朱英的指導下學習琵琶,他通過幾十年來的學習已基本掌握了平湖派琵琶的相關技藝,現在朱大禎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二、平湖派琵琶的現有傳承狀況
(一)傳承模式及現狀敘述
通過實地走訪調研,我們進行了相關的采訪和問卷調查,歸納出平湖派琵琶現有階段的保護傳承模式分為三種模式:課堂普及傳承、傳承人傳承和文化博物館傳承。
第一節:課堂普及傳承
課堂普及的教學方式包括開設成人琵琶興趣班和小學興趣班,由黎慶慧和朱大禎負責。
但在采訪百花小學的學生時我們發現,不少學生升入中學之后,因學業壓力和中學沒有琵琶興趣班而沒有再繼續學習琵琶。
第二節:傳承人傳承
傳承人是有朱大禎和黎慶慧兩位傳承人,朱大禎由于年事已高,主要承擔百花小學的教學工作;黎慶慧作為青年傳承人,除教學任務外,黎慶慧積極參與平湖派琵琶的對外交流。除本地域的文化傳承外,平湖派琵琶尋求多區域共同發展,與西安音樂學院進行密切交流,開展學術研討活動等等。
第三節:文化博物館傳承
文化博物館側重于靜態傳承,即免費向民眾展示平湖派琵琶的簡易介紹和歷史傳承,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項非遺藝術,目前平湖市有一座小型的非物質文化館。
實地調研我們發現,前來參觀的人寥寥無幾。在調研過程中,我們對前來參觀的人群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當地人對平湖琵琶的了解其實并不多,甚至超過六成的受訪者沒有聽說過平湖琵琶。而且文化博物館的陳列室面積很小,僅有上下兩層,有關平湖琵琶的相關簡介僅有兩間都是以文字圖片為主,沒有動態化的聲音展示,使這一傳承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平湖派琵琶的傳承評估與保護建議
第一節:傳承評估
通過采訪及調研,我們對平湖琵琶目前的傳承方式進行了評估。
在傳承方式上,現階段的傳承具有以下的優勢:
1.通過普及平湖派琵琶的基礎課堂教育,在某種程度上為推廣流派的技法發揮了基礎性作用,更好的讓平湖派琵琶的學員了解平湖派的演奏技法。
2.當地政府將非物質形態的文化融入到當地的民俗節日中,將平湖琵琶與當地的文化風俗相結合,有利于文化共享及文化交流,從而更好的推動平湖琵琶發展。
3.傳承人積極參加對外的交流及展演活動,通過多方平臺合作,使平湖派琵琶的知曉率進一步擴大。
在實際傳承中,我們也認識到在傳承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1.知名度仍舊很低。民眾對平湖琵琶印象并不深刻。
2.人才斷層問題。當傳承主體小學生步入中學,大部分中學不再開設琵琶教學班。成人班也由于工作的原因,學習時間的持續性不足。
3.地域因素。平湖琵琶地處平湖市,較小的發源地和較為落后的地區經濟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平湖琵琶的傳承和擴張。
第二節:保護建議
目前,平湖琵琶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社會影響力不足、人才斷層和流失、推廣方式欠缺等方面,基于上述問題,筆者結合各地優秀的傳承方案提出如下建議:
1.創新社會學員的培養模式。社會學員之所以流失,是學員并不能從中獲得直接收益,因此我們可以創新培養模式,用一定的鼓勵機制激發他們深入學習。
2.將傳承基地向初中和高校推廣。因為高校學生一方面時間充裕,同時學習能力也較強,這樣教學進度可以更快,成長空間也可以更大,使“非遺進校園”常態化。
3.繼續從國內知名的音樂學院引入人才,引入有志于傳承平湖派琵琶的青年學生,增強傳承力量。這種方法也能更好解決平湖琵琶面臨的人才斷層問題。
4.進一步發揮互聯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方面的作用,投入精力到互聯網平臺的推廣上來,讓更多熱愛傳統民族樂器的人,共同推動平湖琵琶的保護和傳承。
四、結語
平湖市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資源的小城,非遺項目眾多,其中不乏在當前依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項目,平湖琵琶可與平湖市其他民俗結合,形成組合優勢,共同打造平湖市“文化小城”的城市新名片。同時利用其研究成果,推動國內其他民俗文化的保護與發展,為傳統民族文化的再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汪岷, 胡新宇. 平湖派琵琶藝術大師——李芳園[J]. 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2):87-88.
[2] 朱平生. 朱英與平湖派琵琶[J]. 音樂探索, 2012(3):60-62.
[3] 蔣傲霜. 平湖派琵琶的藝術風格與演奏特點[J]. 戲劇之家, 2015(17):54-54.
[4] 黎慶慧,平湖派琵琶[J]. 浙江檔案,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