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元庚
摘要:微課是信息時代的今天誕生的一種新的教學工具,在課前、課中、課后都可以廣泛的使用,并且經實踐證明,具有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效果,成為了改革浪潮中一線教師比較青睞的教學工具,受到熱力推捧,但實踐應用的效果還是不夠理想,作為一線教師,需要冷靜、理性的對其進行分析和思考,以努力的推動其實現價值最大化,推動小學數學教學事業實現新的發展,取得更優異的成績。
關鍵詞:小學數學;微課;教學實踐;課堂應用
微課也叫做微課程,和常規的40分鐘的課程相比,它的時間僅僅是5—10分鐘,時間比較短,內容也比較少,往往是對一個知識點或者一個技能點的詳細講解,但很好的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中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讓學生隨時隨地的學習,并且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播放和暫停,可以對學生進行一對一得針對性輔導,有助于每位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所以,我們一線教師有責任、有使命加強對微課研究和利用的程度,努力的為學生設計和打造更科學合理的微課,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有效性。筆者結合自身的實踐教學經驗,就如何將微課有效地應用到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中去提出了如下幾點建議:
一、利用微課,給學生形象直觀的視覺感受
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應用最廣泛的內容,將學生感到比較難的知識點教師以微課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就可以通過聲音、畫面、文字,協調一致的刺激而更加集中精力的去學習微視頻中的數學知識,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也就能順著微視頻提供的思路更快更好的學習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這對于一些在學生看來比較抽象、難以想象的數學知識點來說尤其適用。
例如,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內容時,我就利用微視頻讓學生更加形象直觀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組長結構和其中涉及到的點、線、面。即我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親自動手拆開和組裝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拆卸和組裝的過程中讓學生熟悉長方體和正方體分別有多少條棱,長度關系是怎樣的,有多少個面多少個頂點。通過動手操作熟悉內容,并將其中一位操作的比較標準的同學的動作錄制成了視頻,之后將視頻的鏈接發送到班級的群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的播放視頻,溫習舊知。這樣的微視頻雖然簡單,但是學生看起來比較熟悉,容易幫助其回憶起當時是怎樣操作的,形象直觀,有助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二、利用微課,幫助學生解決一些重難點問題
小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比較少,思維能力也不是很強,正是各種能力培養、鍛煉,知識增加和積累的關鍵時期,在此過程中,他們對于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很難理解,學習起來也就比較困難了,再加上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課堂氛圍比較嚴肅,致使很多學生認為數學知識的學習是一項苦差事,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而且小學數學中本來也存在一些重點知識需要學生好好掌握。因此,需要將微課有效的融入其中,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重難點知識。
例如,我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內容時,學生會遇到正方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組成的多邊形,在計算這樣的多邊形面積時有的同學不知道怎樣分解多邊形,有的同學記不清不同形狀的面積計算公式,容易混淆,而這兩個點也是學生學習此部分內容的重難點知識,鑒于此,我錄制了兩個微視頻,一個微視頻將不同形狀的不同面積計算公式羅列了出來,并通過顏色的標注讓學生有效的區分他們的異同,另一個視頻給學生展示了比較長出現的多邊形,通過虛線的添加讓學生清晰地看到怎樣更快更好的分解多邊形,給學生良性的引導。
三、利用微課,拓寬學生數學知識的寬度和廣度
微課誕生于網絡時代,當然融合了網絡時代的多個優點,譬如網絡連接,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就可以根據所教的內容給學生進行有效的拓展鏈接,從縱向、橫向多個方面著手,有效的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拓寬學生的思維,從而讓學生意識到數學是一門涵蓋的內容比較廣泛的學科,而且很多知識點都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是一個來源于生活又能夠很好的服務于生活的學科,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的價值和重要作用,并愛上數學知識的學習。例如,我在教學《折線統計圖》這一內容時,就給學生連接了一段時間內溫度變化情況的折線圖,某個單位一段時間內的財務支出變化圖,一位同學一學期考試成績的折線圖等內容,讓學生意識到折線統計圖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夠用到,與此同時還給學生連接了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等統計圖形,幫助學生知識歸類,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總的來說,微課作為新時代的新產物,有著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不僅能夠給學生直觀形象的視覺感受,幫助學生解決重難點問題,還能夠幫助學生拓寬自己的知識體系,實現新的成長,但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深深的認識到,現階段我們對微課開發和利用的程度還不夠高,整體效果還是不夠理想,還需要我們繼續努力,繼續合作交流,繼續研究,繼續探索,繼續貢獻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有效性的研究[J]. 李朝輝,曹飛飛. 現代交際. 2017(03)
[2]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 孟祥瑞. 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