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禮
摘要:創新能力對于學生,尤其是小學生而言,是非常關鍵的一種能力。除了能伴隨著學生的學習生涯發揮巨大的作用,還能夠在學生的生活成長中帶來重大影響。而作為相對較為抽象的小學數學,如何在課程教學開展過程中,通過其特有的抽象性、邏輯性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成為了一個關鍵問題。本文以此為出發點,深入探究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匯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新能力
引言:
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無論是學習難度還是深度都比較廣泛,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邏輯性,非常利于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具體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則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運用有效的、恰當的、科學的教學形式,對于學生形成從引導到探索再到歸納總結的完整的教學流程,進而來完成培養創新能力這一教學任務。
一、情境創設,引導式培養
創新思維并非憑空想象,而是在某一相對主體的角度出發形成的,天馬行空的想象是開展創新能力的一種,但是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創新思維的表現,更多的是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創造[1]?;谒刭|教育發展的角度來看,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這一點本身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單從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來看,由于教學內容的復雜性、多樣性、抽象性和邏輯性,對于教學內容的學習則需要教師的指導來完成。那么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繼而到達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目的呢?
以小學數學北師大版的教材為例,其中有關于“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與長方形、正方形不同,長方體、正方體更加傾向于三維立體的圖形,與學生之間的學習內容相關,但是具有更高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創造一個情景,如“大家找圖形”,通過觀察教室中物件的擺設與其他來分析長方形和長方體的區別,并指出哪些是長方體。教師可以有意引導,如黑板、課桌等,來幫助學生打開思維,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逐漸產生聯想,由教室的思維發散到自己平時中的所見和接觸的事物,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代表長方體和正方體劃分為兩個陣營,分別舉例自己所知道的長方體和正方體[2]。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對于這一知識點有更深刻的了解,并逐漸將二維和三維劃分開來,形成發散性的思維,并在比賽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性,進而形成鉆研和探索的思想,完成創新能力培養的第一步。
二、創新方法,探索式培養
在引導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借助一些教學工具,讓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即從理論到實際的具體轉變。如在課前,教師可以準備不同形狀大小的盒子,或讓學生在課前,準備相應的工具,教學生運用直尺來測量不同形狀的盒子的長寬高,隨后給學生出一道題,“如果有一根十六里面的繩子,需要圍繞成長方形,你有幾種不同的方法呢?”借助直尺,學生能夠清晰的將十六厘米從理論抓轉化為實際的數值,然后進行測算,或者動手實踐來完成。這個方法本身就是對于知識的一種探索,而伴隨著這種探索的過程,學生能夠對于知識產生一種“發現”的情緒,進而實現創新能力的培養。
而實際上,通過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問題來,幫助學生形成多角度的思考內容。如“同樣是十六厘米的繩子,能圍出幾個不同的正方形呢?”在這一問題的基礎上,學生就會將長方形與正方形這兩個概念進行比對,然后自行分析,無論基于學生的個人能力所得的結果是否正確,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思維的創新與發散。而教師只需要注重引導,避免學生在錯誤的區域中停留即可[3]。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不注重關于教學教具的運用,單憑理解和想象進行講解。考慮到小學生的實際年齡,僅僅通過想象很難到達良好的教學效果,且容易產生片面的理解。因此教師一定要引導和提倡學生使用教具,利用學習工具,在完成學習的同時,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進而更加努力的去探索和學習。
三、歸納總結,層次化創新
如果說引導是開端,探索是過程,那么歸納總結就是必不可少的結果。通過
歸納總結,學生能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在整個探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誤區,或者發現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進行提問,進而解決問題。而這個過程,如果能夠良好的運用,同樣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學生作為個體,本身就是獨特的,個體之間的差異化造就了不同的學生。每一個學生在進入到學習狀態時,出發的角度、思考的過程都不相同,雖然可能不是標準的問題解法,但是在曲折中同樣解決問題。因此,教師要尊重這種差異性,形成層次化的創新能力培養,不一味追求“標準”,本末倒置,反而致使學生失去了創新的興趣。
具體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同樣以北師大版的小學數學教材為例,如在進行關于圖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以給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讓學生形成與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比對,尋找其中的異同,再逐漸推導。借助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形成對于圓的面積求解,教師可以用具體的案例來分析,也可以僅僅通過公式,讓學生自行帶入數字去計算。誠然有一些學生能夠很快理解其中的“竅門”[4],了解其中的關系和變化,但是有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很難掌握。這時教師可以運用反向推導或舉例說明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完成推導,進而從歸納總結的過程中,落實學生對于面積公式的學習情況。而對于學生個人而言,則根據自己的能力,形成的層次化的創新能力培養。
四、結束語
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個體差異往往
并不明顯,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外,更多的是借助情感教學,擺正態度。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愿意主動的去探索和學習,繼而逐步形成自主學習意識,慢慢培養和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長純.教師專業化發展:對教師的重新發現[J].教育研究,2016(11):46-49.
[2]石鎮府.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求知導刊,2014(01):133-133.
[3]李東波.探究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在課堂中體現[J].考試周刊,2017(02):121-122.
[4].陳華元.關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激發問題探究[J].科研,2017(23):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