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美
摘 要:本文通過對中職生人際自我效能感進行調查,了解了中職生人際自我效能感現狀及影響因素,并以班杜拉理論為指導,探索培養中職生人際自我效能感的途徑。
關鍵詞:中職生 人際自我效能感 現狀 途徑
課 題: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劃“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中職生人際自我效能感的現狀及干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15-577)研究課題。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一詞,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在執行某一任務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何種水平上完成該任務所具有的信心與判斷。人際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在人際交往中,對自己能否有效完成交往活動的主觀判斷,它包括能否達到預期交往目標的信念和主觀感受,也包括交往活動之前對自我交往能力的預期。
一、課題研究的必要性
中職生普遍年齡偏小,畢業后馬上就要走入社會,要在社會上求職、擇業乃至創業,要和各方面人士打交道。對他們來說,能否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顯得尤為重要。但是中職生由于在初中階段學習成績不佳,在不斷的考試中不斷失敗,這些失敗致使他們對自身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狀態的知覺判斷或主觀評價都是消極的。這種消極評價因素會輻射到非學業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中職生往往在人際交往方面,自我效能感低,人際關系困擾多,這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給職業學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也容易埋下安全隱患。中職生同樣要學習理論知識、獲得專業技能,且面臨著就業、高職考試等方面的壓力,如果人際自我效能感不高,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就會形成焦慮、不安、抑郁等不良情緒,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就業及心理健康等方面,所以研究中職生的人際自我效能感,調查中職生人際自我效能感的現狀,引起社會對中職生人際自我效能感的關注,探索提高中職生人際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和途徑,對當今社會而言尤為重要。
二、中職生自我效能感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通過制作《青少年人際交往效能感量表》及《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對晉江市的600名中職學校學生和普通高中及重點高中的學生進行調查,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中職生人際自我效能感和人際關系的現狀。
1.中職生的自我效能感較高中生水平偏低
這是受社會環境因素影響。當前社會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主要以學業來評價,而中職生恰恰是在學業上存在挫敗感、自卑感的群體,因為沒有學習上的成功體驗,致使對學習目標茫然,沒有積極性,長期處在這種心理狀態下會夸大學習生活困難,找出各種理由貶低自己,自我效能感會降低。在學習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人際交往問題,中職生能否有效處理這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職生自我效能感高低。從調查結果分析,中職生在處理人際問題上,自我效能感偏低。
2.專業對中職生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對筆者學校15級幼教專業150名學生和15級財會專業的200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幼教專業學生的人際自我效能感較財會專業高。這受親歷經驗和性格因素影響。學校幼教專業學生表演活動較多,如運動會、文化藝術節、迎新晚會等大型活動都離不開她們的表演,每次的表演對她們都是一種心理挑戰,表演的成功也增強了她們的自信心。另外,幼教專業學生相對性格外向,開放性人格的人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3.性別對中職生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筆者學校男生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這是受地域文化因素影響,福建閩南地區重男輕女現象嚴重,男生從小就得到更多的家庭及社會關愛。重男輕女的社會大環境造成女生生活在一些消極背景下,削弱了她們的自我效能感。
4.城鄉環境對中職生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農村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較城市學生略低,這是受家庭因素影響。在學生自我效能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家庭因素是不可忽視的一個變量,家庭作為一個系統特定、相對穩定的心理模式塑造的內在環境,對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具有獨特作用。生活在農村的學生家庭經濟較困難,父母忙于生計、文化水平也不高,對孩子成長中的理解、關心會少些。家庭貧困的學生擁有的社會資源也相對較少,他們往往會有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似乎低人一等,對自身掌控力的感知較低,因此自我效能感較低。
此外調查分析發現,年級對中職生自我效能感無明顯影響。
三、中職生自我效能感培養途徑
1.增加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個體行為的成敗經驗,會最大限度地影響自我效能感。一個人以往成功的經驗會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強在未來取得成功的信心;過去失敗的經驗會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讓人對自己的某方面的能力產生懷疑。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適當降低起點,教學由易到難,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獲得學習的成功體驗。也可以經常開展一些社團活動,如筆者學校開展的以“提升自我,和諧人際”為主題的校園心理劇的創作和表演。這些活動能提高中職生的人際自我效能感,改善人際關系。
2.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
歸因與自我效能感之間存在互為因果關系。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將成功歸因于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努力程度等內部穩定因素,將失敗歸因于努力不足、態度不端正等內部可控因素。這種積極的歸因方式能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將成功歸因于能力不足或客觀條件所限等不可控的因素,這種消極的歸因會削弱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在調查中發現80%以上的低分學生把失敗歸結于任務難度大、自身能力不強等不可控因素,很少從努力程度尋找原因。所以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應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
3.為學生提供適宜的榜樣
榜樣的行為表現是個體評價自身自我效能感的一種參照。在以成功榜樣為典范的情況下,榜樣與個體的相似性將對個體自我效能感培養起很大的促進作用。當一個人看到水平與自己相當的示范者取得成功時,就會增強自己這方面的自信心,認為自己也有能力完成同樣的任務。在教學實踐中,應樹立榜樣,提供榜樣的成功事例讓學生觀摩,以此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時要注意所提供的榜樣與學生要有較多的相似性,如每年邀請已畢業的優秀校友與學生進行交談、邀請校友中創業成功者開展校園講座等,借此鼓勵學生與榜樣做積極比較,從而提高人際自我效能感。
4.對學生進行積極鼓勵
語言勸服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班級建立寬松、和諧的人際氛圍,營造平等、和諧、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常用鼓勵性語言和行為,為學生營造一種安全、舒適,能夠大膽表現自己行為的環境,要善于發現學生優點,多表揚,少評批。積極的言語勸導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交往動力進而使人際交往活動易于成功,使學生人際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武萍,吳婷婷.影響中職生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2(6).
[2]董軍強.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及培養途徑[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3).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華僑職業中專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