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場+劉海燕



摘 要:為提高中職學校模具專業的實訓教學效果,分析目前該專業實訓教學存在的問題,本文就如何提高模具專業學生的模具綜合設計與制造能力進行探索與嘗試,提出若干策略:實施“項目式任務驅動”的分組綜合實訓方案,將模具設計、模具制造和模具裝配等實訓內容綜合教學,并與企業實際崗位相結合,打破課堂與生產實踐的差異。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改變師生間我教你學的傳統格局,實現教與學的互動。
關鍵詞:中職教育模具 綜合實訓 項目式任務驅動 教學改革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首要任務是為社會培養實操能力強,具有完備專業技術的人才。如何最大限度地使學生掌握未來就業崗位對專業技能的要求是眾多教育工作者持續關注的問題。基于此,很多中職學校對校企合作方式、“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訓教學模式改革等問題不斷探究。在如今市場經濟環境中,大部分企業首先考慮生產成本及安全問題,對在校實習生普遍持消極態度,通過企業合作豐富學生的實踐經歷、崗位能力變得難上加難。那么,如何利用更有效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進一步貼近企業的生產實際變得尤為重要,有效的實訓教學成為各中職學校培養技術型人才最直接的手段。
《中國制造2025》提出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模具產業在整個制造業中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近年來,我國模具產業市場巨大,有極大的發展前景。但目前,我國制造業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其根本原因是技能型人才匱乏。模具行業的發展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中職學校在模具人才培養方向,尤其是實訓教學方面還不能有效與企業接軌,不少學生沒有掌握一技之長,在就業選擇方面搖擺不定。閩南地區模具專業就業調查顯示,在第三年的頂崗實習中大量學生轉投其他行業,這對學校和社會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遺憾。
一、模具專業實訓教學現狀
第一,課程體系設計不盡合理,可再優化。目前,中職學校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開設《機械制圖》《AutoCAD》《模具CAD/CAM》《電工電子技術》《模具制造技術》《沖壓模具設計》《塑料模具設計》等理論課程。一方面,部分理論課程與專業、就業崗位不夠匹配;另一方面,如何將這些理論有效地應用于專業實踐并與企業崗位接軌的實訓課程少之又少,使學生認為專業知識枯燥乏味,沒有用武之地,造成對專業知識學習的懈怠。
第二,實訓教學內容形式陳舊、方法單一。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綜合性高、專業性強,原有模具專業的實踐教學形式通常以工種劃分進行實訓,教師操作示范,學生一旁觀看模仿。結果是常常只有幾個學生動手操作,其他同學則照搬照套,很難調動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導致學生沒有機會發揮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獨立性和創造性沒有被挖掘。
第三,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雖有上升,但仍不能滿足專業的實踐教學需要。中職學校的教育既與普通高中大相徑庭,也區別于高等院校,更注重強化學生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要求中職教師懂理論、會原理、能操作。一方面,中職學校新增師資渠道單一,教師觀念更新慢,部分教師傾向于上傳統理論課,對實踐課較排斥,導致“雙師型”教師稀缺;另一方面,中職學校現有教師常常肩負班主任、行政事務、帶隊競賽等責任,很難潛心研究。
二、提高模具實訓教學有效性的若干策略
1.基于項目式的任務驅動實訓教學
以模具企業實際生產項目作為任務導向,要求每個小組完成模具的設計與制造,如沖壓倒裝復合模具的設計與加工。教師在模具綜合實訓過程中將以往理論知識貫穿其中,讓學生獨立完成模具設計、制造、裝配、調試的整個模具生產流程。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
2.小組協作,因材施教
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選組長定口號,激發小組間的比拼精神,根據組員對模具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個人意愿分配實訓的項目崗位,讓學生做更擅長的事,增強學習興趣,通過小組成員間的共同協作完成項目任務。
3.優化理論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學生專業與未來工作崗位
如針對模具專業的學生,筆者學校計劃就《機械制圖》這門課優化為《模具識圖與制圖》。學生在掌握通用機械制圖知識的同時與模具專業緊密結合,為后續的專業學習與實踐打下扎實基礎。
4.擴大“雙師型”教師比例,不斷提高模具專業教師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水平
年輕教師剛畢業,缺乏實踐教學經驗,老教師親身“傳、幫、帶”,多引導。教學期間為一線專業教師提供深入企業探討和學習的機會,拓寬一線教師專業視野,提高模具專業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
教學水平。
三、模具專業實訓教學模式改革案例
中職學校模具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將在生產一線從事模具設計、工藝設計、模具制造、模具維修、模具設備的安裝、調試、維護與管理等工作。基于“項目式任務驅動”的模具綜合實訓將以上工作崗位內容貫穿其中,學生通過小組分工協作,根據本人掌握的知識水平、個人特長設定綜合實訓角色。每個小組完成模具結構設計、數控加工、電加工、鉗工修配、調模試模等任務,最終完成整套模具的設計與制造。
為與學生頂崗實習崗位接軌,幫助學生積累生產實踐經驗,筆者學校針對15級模具專業,在教學計劃中安排第4個學期5周的模具綜合實訓。幾位模具專業教師經過實踐與摸索,整理出一套適合當前中職學校模具專業學生的綜合實訓模式。
1.分組
教師介紹綜合實訓項目并發放任務書,主要完成以下任務。
模具設計與制造綜合實訓介紹;組織學生自愿分組(8~10人一組),選取組長;學生根據工件零件圖,分析其加工工藝性能及材料的工藝性能;討論模具類型及設計方案。
2.基于“項目式任務驅動”的模具綜合實訓崗位分配
在此環節中,教師針對模具綜合實訓內容進行重點知識的復習鞏固,包括《機械制圖》《模具CAD/CAM》《沖壓模具與設計》《模具制造技術》等。小組內部根據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結合本人特點設定學生在實訓中的負責項目,通過小組協作完成相應的實訓內容。以小組為單位具體安排見下表。endprint
3.進行模具工藝零件結構設計,完成工藝零件2D、3D零件圖和裝配圖
教師根據任務書要求,講解模具的設計過程。筆者學校本次綜合實訓以設計沖壓倒裝復合模具為實訓任務。根據以往經驗,本環節學生的理論知識比較薄弱,因此安排的學習時間較多。為幫助學生鞏固專業知識,做到學以致用,教師主要講解沖壓模具結構、模具工藝零件的設計等知識點。“做中教、做中學”,學生在教師講解過程中邊完成模具工藝零件的零件圖設計,并將完成的零件圖打印審核后交付實訓生產一線(圖1、圖2、圖3)。
4.模具零件加工前的準備工作,模具生產管理員備料
教師在車間現場對所有學生進行操作安全教育、6S管理教育。每個小組領用使用工具、刀具和量具。
5.模具工藝零件的加工
教師指導每個小組根據現場提供的毛坯和組員設計的圖樣確定加工方案,編寫零件的加工工藝卡片。教師鞏固數控機床、線切割、電加工機床、機加工等操作知識。學生完成對應模具工藝零件的加工(圖4、圖5、圖6)。
6.模具工藝零件檢驗、裝配
教師指導學生檢測已加工零件,填寫檢驗文件,讀模具裝配圖,明確模具裝配技術要求,確定保證模具裝配質量的解決方案,明確模具與機床連接、固定方式(圖7、圖8)。
7.試模
試模制件檢驗,分析制件缺陷產生的原因及解決方法,填寫試模檢驗報告。
8.小組匯報答辯,教師點評并結合實訓過程評分
學生制作PPT或其他演示文件,展示本組模具設計、模具的加工制造過程、模具的裝配過程等。學生匯報后教師提問,最終根據學生綜合實訓過程中的表現、完成工作任務的質量、小組協作情況、答辯情況等評定最終成績(圖9)。
四、總結與展望
實訓教學是中職學校教學的重要一環,為提高模具專業的實訓教學效果,分析目前該專業實訓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對應的解決方案,就如何提高模具專業學生的模具綜合設計與制造能力進行探索與嘗試。基于“項目式任務驅動”的模具綜合實訓教學將模具設計、模具制造和模具裝配等內容綜合教學,并與企業實際崗位相結合,打破課堂與生產實踐的差異。學生通過分工協作,實訓崗位分配,完成實訓任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特長,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改變師生間“我教你學”的傳統格局,實現教與學的互動。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對職業教育工作的領導和支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筆者學校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未來學校將建成自己的模具專業實訓基地。實訓基地將按照“實訓環境企業化、實訓內容項目化、實訓方式崗位化、實訓考核標準化”的建設思路,將教學、生產、培訓等功能集合于一身,實現理實一體化。依托校內實訓基地的實踐教學,將會成為連接專業學習與未來崗位的重要紐帶。
參考文獻:
[1]何柏梅.高職院校模具綜合實訓模式的改革與探索[J].模具工業,2012(38).
[2]鄧汝榮,黃雪梅,鄖鵬.工學結合模式下《沖壓模具設計》一體化教學實踐[J].模具工業,2017(43).
[3]王志華.中職學校模具制造綜合實訓教學策略淺析[J].輕工科技,2017(3).
[4]許允.淺談中職模具專業實訓教學改革[J].計算機教學信息化,2011(1).
(作者單位:集美工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