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要:Swain以加拿大沉浸式語言教學項目中的兒童為研究對象,根據自己的觀察提出了“輸出假設”。這一假設在二語習得研究和語言教學及語言心理學領域受到極大的重視和研討。
關鍵詞:輸出假設;綜述;二語習得
1. 引言
輸出假說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在梳理語言輸出假設理論研究成果之前,簡要介紹與之相對的輸入假設理論是非常必要的。在過去的外語教學與研究中,可理解的輸入一直被認為是外語習得最重要的因素。
2. 輸出假設理論基本思想
Swain(1995)考察了部分法語學習已達7年之久的加拿大學生。她對沉浸式教學進行調查后發現,學生的法語水平并不理想,雖然他們在聽力和閱讀方面達到較高水平,在口語和寫作方面卻無法達到本族語者的水平。從她的研究中得出,可理解輸入在語言習得中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它不足以使學習者全面發展他們的二語水平。輸出同樣有它的重要性,在理解輸入信息時,學習者通常只需要知道詞的意思而無需進行語法分析。
3. 輸出假設理論四大功能
Swain(1995)認為輸出假設對語言習得有四大功能,即:(1)注意功能(noticing);(2)檢測假設功能(hypothesis testing function);(3)元語言功能(metalinguistic function);(4)增強流利性(fluency function)。
3.1 注意功能(noticing)
輸出能引起學習者對語言問題的注意。輸出要發揮作用,重要的前提是學習者必須有足夠的認知資源來完成對語言形式和語言意義的注意。注意是學習者對信息進行有效加工的一個必要條件,也是將語言學習中的輸入轉化成吸收的必要和充分條件。學習者在進行語言輸出時,既要注意語言的意義,還要注意語言的形式,而對語言形式的關注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對語言形式進行有意識的關注就不可能使學習者對自己的語言進行分析。
3.2 檢測假設功能( hypothesis testing function)
語言輸出能對學習者獲得目的語的語言形式和語言結構進行假設驗證。二語習得被認為是一個對目標語不斷做出假設并對此假設不斷檢驗和修改的過程,所以假設檢驗這一環節能夠極大地促進語言學習。假設檢驗的前提是互動和反饋,這種互動可以是在學習者和本族語者之間,學習者和老師之間或學習者和同伴之間。Picaetal(1989) 認為當聽話者表明他沒有完全理解學習者的意思,要求對方進一步解釋或明確他的本意,這種反饋會給學習者提供機會來修改他一開始的輸出,實際上就是在進行假設檢驗,嘗試新的結構和形式,創造性地開發中介語資源。
3.3元語言功能( metalinguistic function)
Swain(1995)認為元語言指學習者所具有的關于語言的知識總和,即他們通過反思和分析語言所得到的關于語言的形式、結構及語言系統其他方面知識的雛形。二語學習者通過輸出注意到自己語言體系中的問題,然后對語言形式進行有意識的分析,再產出修正后的輸出,提高語言的準確性。當學習者反思他們自己的目標語用法時,輸出即起著元語言功能。學習者可以利用所能利用的一切資源獲取對輸入信息的理解,如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法。
3.4 增強流利性( fluency function)
語言輸出能提高表達的流利性。學習者愈頻繁地使用語言越能獲得該語言的流利性。流利性就是從受控制的處理發展到自動化處理。所以增強流利性并非簡單地指加快說話速度,流利性是自動化處理的一個標志。語言輸出能給學習者提供機會,使用其語言資源進行有意義的操練,這使得學習者在語言使用中,加強已存儲的知識,培養語言處理自動化,從而增強表達的流利性。
4. 結語
我國目前外語教學過分注重語言輸入的作用,卻忽略了語言輸出的功能,單純片面強調輸入是不夠的,只有輸入和輸出最佳的結合,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外語學習。輸出假設理論自創立至今已有將近30年時間,各國學者紛紛研究與探討。我國關于輸出假設的研究也有10余年,但總的來說,認識不夠、研究還不夠深入,除了“寫長法”寫作教學比較系統和具有一定規模外,其余均為零星的,不成體系。本文希望通過對輸出假設的基本思想、功能、及輸出的局限性等進行的概述,讓更多學者關注國外輸出假設研究的發展,結合國內關于輸出假設研究的現狀,使輸出假設理論在我國英語教學模式改革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In C. Cook &B.; Seidlhofer.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 Picaetal, N, & Morgenthaler, L. Comprehensible Output as an Outcome of Linguistic Demands on the Learner [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