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秋萍
摘要:小學時期是兒童各方面發展的最初時期,同時也是學生形成氣質性格十分關鍵的時期,因此近年來教育部對小學的教育教學方式變得十分關注。小學的學生剛剛從家庭進入學校這個大集體,在很多方面都會產生這樣或者那樣的不適應,為了讓學生盡快融入到學校的教學環境中,需要采取新的教學方式,很多學者主張將游戲融入到教學當中,很多學校已經將這種教學方式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并且獲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教育游戲與小學數學融合途徑的探討。
關鍵詞:教育游戲;小學數學;融合
近幾年國內各方面進步很快,為了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對當代學生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學校和教育部門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小學學生的很多能力都是從游戲中獲得的,想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邏輯能力,思維能力,就要給學生創設一個自由開放性的游戲情景。但是很多小學的教學仍然存在應試教育、單一化教學、敷衍教學等一系列不好的現象。為了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的行為品質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等綜合素質,很多教育方面專家提出不同的意見和建議。本文就教育游戲與小學數學融合途徑進行簡單的探討。
一、目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存在問題
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懂得變通,小學的教學與其它階段學生的教學不同,因此不能把初中、高中的教學方式硬生生的套在小學的課堂上,這樣就讓課堂的教學氛圍變得生硬,學生在下面聽的也是一知半解的。對老師講解的問題充滿疑惑。小學的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狀況來制定相應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游戲的環境,進而在游戲的環境中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小學時期是培養學生行為品質的關鍵時期,應積極的采用新型的教學的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是單純的追求分數。
二、教學理念有待提升
當代社會小學的教學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在家長和教師的眼中小學的教師應該具備相應的綜合實力。現在家里大多數都是一個孩子, 很多家長都把家里的孩子當作手中寶,因此對其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有相應的要求,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成為人中龍鳳。要想提高小學的教學水平,首先要從教師的理念方面開始改變,應該讓他們擺正心態,對小學的教學方式予以重視。將教學游戲融入小學數學中不僅可以鍛煉學生大腦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 將其學到的知識與生活聯系在一起,更可以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育游戲與小學數學融合途徑探索
1.結合學生興趣,將游戲教學融入到教學中
當代社會對學生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小學教學的需要,想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各個方面的綜合素質能力,就要開創新型的教育模式進行教學。在平常的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創設課堂游戲情景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學。在創設這個游戲情景的過程中還要注意游戲的層次感,因為每個學生心理生理方面的發展情況都是不同的,應該注意到學生的發展差異,游戲情景應有不僅適合發展比較快的學生的游戲,又有適合發展較慢學生的游戲情景,盡量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情況。例如,在低年如果要將教學游戲融入到小學數學中,就應該采用具體形象,生動活潑的游戲情景,可以把“娃娃家”的游戲融入到教學中,我們可以在娃娃家的門窗上面設置各種各樣的裝飾品,進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在這些裝飾品的基礎上給裝飾品變形。還可以給學生弄一種動畫立體的游戲情景,用多媒體技術將要設置的情景放在電腦上,里面可以設置成海洋的形狀,有各種各樣的魚兒在游泳,在下面掛上一些裝飾品,當作海藻,為了更加生動,可以讓學生帶上3D 的眼鏡來體會這種立體游戲的情景的感覺。
2.創設活躍教學游戲情景
在小學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只看重學習速度,更要注重學生在學校獲取知識的方式。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將教學游戲融入其中,通過一些游戲結合相應的課本知識,用更加形象生動的形式進行教學。與此同時還可以利用游戲環節活躍課堂氛圍,鼓勵學生游戲情景課堂上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 對課堂上不適應的東西提出意見和建議,還可以自己上臺和其他同學分享故事,或者主動動手改造游戲中一些好玩好看的事物, 將游戲教學融入到課堂中,使知識變得更易接受,又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和創造的積極性。
三、結語
當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時代發展要求,為了推動當今社會的發展,必須對現有的教學方式進行融合和創新。特別是對于學生,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在小學時期不能一味的利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而是應該積極采用新型的教學模式,將游戲教學融入到小學數學課堂當中去,活躍課堂氛圍,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進而為其思維邏輯的發展打下基礎,為新時代培養綜合能力人才。
參考文獻:
[1] 馬寶元. 動手體驗———淺談小學開放性游戲環境的創設[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06 期,2014.
[2] 田娟.教育游戲與小學數學融合途徑探索[J].教育技術公共課分類培養教學研究,2013.
[3] 張裕慧.教育游戲與小學數學融合途徑探索[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3,13(0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