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徽忠+鐘旭
【摘 要】本文針對高職院校招生方式多樣化的情況,分析單獨招生、中高職銜接、對口單招和普通高考等主要招生方式及其特點,提出從學校自身出發的提升招生競爭力的相應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 招生方式 招生競爭力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0C-0040-02
高職院校招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對于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一些高職院校特別是一些地方性高職院校,由于招不到足夠數量的生源,已經嚴重阻礙了自身的發展。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各類高技能型人才,地方經濟的發展更是離不開高職院校提供的優質畢業生,因此,如何解決好高職院校招生問題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討。目前,高職院校的招生方式呈現多樣化特點,學校通過不同的渠道獲得生源,學生也有很多學校可以選擇,高職院校之間除了地理位置不同外,在專業方面有很多相同或類似之處,這種情況在招生過程中引起了同質化競爭。由此,高職院校怎樣才能發揮自身優勢,在多樣化的招生工作中獲得更好和更穩定的生源,也是很多高職院校關注的重要問題。
一、高職院校招生方式及其特點分析
當前,高職院校生源主要通過單獨招生、對口招生、普通高考、中高職銜接(“高職五年一貫制”或“2+3”)和注冊入學等方式實現招生。近幾年來,由于本科院校的擴大招生和參加高考生源總數逐年下降,普通高考招生的生源比例逐年減少,高職院校的生源轉變到以單獨招生和對口招生為主,有部分地方性高職院校還通過注冊入學來補充招生數量。不同招生方式所招收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特點,對這些招生方式進行分析可以為高職院校招生工作方向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一)單獨招生。這是高職院校經過省級或省級以上的主管部門審批的一種自主招生方式,大多數省份是在每年3月份開始進行,由高職院校報出招生計劃,然后組織考試和錄取,學生通過報名參加相應的單獨招生考試,然后填寫志愿,按計劃和按成績進行錄取。在考試內容上,與普通高考招生有一定差距,主要是“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對報考的普通高中畢業生則主要進行職業適應性測試,文化素質成績原則上使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這類生源比例在逐年加大,占到高職院校招生總數的40%到60%左右,不同專業在這類生源所占的比例也有較大差異,這類生源占比通常與本省的政策有較大關系。由于是省內院校,學生了解院校的情況比較方便,也相對熟悉,因此學生錄取后報到率相對較高,可以達到80%以上。但由于局限于省內,學生選擇不是很多。由于單獨招生分筆試和面試兩個階段,可以考察學生的文化成績,還可以從面試方面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比較全面。這種考試形式利于選拔特色人才也適合現下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所花費的招生成本比較高,規模小的學校很難實施。因此,有多所學校以聯合單招的方式來進行,用省教育考試院的試卷來考試,由于這類單獨招生較高考簡單,較容易通過,只是專業和學校方面的選擇面比較窄,而有意愿就讀高職的學生成績相對也不太好,多數學生也覺得能進入單招的院校就已經不錯了,所以不管從客觀角度還是主觀角度,單獨招生對于成績相對不是很好的高中畢業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二)普通高考招生。這是高中學生參加普通高考后,在志愿填報系統中根據自己意愿進行志愿選擇的方式報讀高職的形式。由于參加高考總人數下降,還有本科的擴招和超計劃錄取,這類生源總數在下降,高職院校得到的這類生源逐年減少,即使降分錄取也沒有多大效果。由于是全國招生,相對本地招生的報到率低,各高職院校根據本校情況及專業特點一般占招生計劃的40%左右,有的學校比例更低。這種招生方式可以錄取省外的優質生源,但分配名額都不會太多,這與該學校在往年錄取情況有一定聯系,往年錄取好,且被錄取的學生在學校中有較好的發展,就業也不錯,則形成良性循環,否則就不理想。由于是全國招生,這種招生報到率與學校所在的地理位置和辦學特色有較大關系,發達地區和省會城市有著明顯優勢。成績不是很差的學生愿意通過這種方式來選擇學校和專業,因為選擇面廣,機會也會更多。因為高考是看分不看人,只有文化筆試一個環節,對于某些需要考查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專業來說不容易做到,不如對口單招方便。
(三)對口單招。這是高職單招院校對報考的中職畢業生進行文化基礎與職業技能相結合的測試的招生錄取方式。這種方式的生源情況與本省中職辦學水平和規模有較大關系,這類生源在中職學習階段就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動手能力強,但對于理論知識方面沒有高中畢業生的基礎好,個性也相對比較強。實際上對口單招與單獨招生是統一的考試平臺,高職院校自主確定考試科目組合及標準要求,只是對口單招更偏向某些專業。
(四)中高職銜接(“五年一貫制”或“2+3”)。這種招生方式又稱“初中起點大專教育”,它是招收參加中考的初中畢業生,達到錄取成績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學習,進行一貫制的培養。省屬院校面向全省招生,地方院校面向本地區及附近地區招生,招生錄取方式:“五年一貫制”實行“文化課+術科”的考試形式。其中,文化課由省(區)教育考試院統一命題、統一組織評卷,考點設在各試點院校;考試由各考點負責組織;術科考試由招生院校單獨組織。省(區)教育考試院根據考生文化課考試成績情況劃定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錄取時,依據考生院校志愿順序和招生計劃,按文化分成績從高到低投檔,由高校擇優錄取。音樂、體育和美術專業在考生術科考試合格基礎上,按文化分成績從高到低投檔,由高校擇優錄取。這類招生看起來是五年,實際上在時間上比讀完中職或高中再進行單招方式就讀高職要縮短一年,而且是系統和連貫性的整體考慮,內容及實踐操作安排也比較合理。
(五)高職注冊入學。部分高職院校經省教育主管部門審批可以以注冊入學方式招生,即考生在普通高校統一招生錄取時未被錄取,且高考成績達到本年注冊入學最低申請資格線時可申請本省注冊入學。這類生源成績通常比高職錄取分數線低100-150分,因此基礎更差,但一些地方性的高職院校,由于辦學條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對優質考生沒有多少吸引力,這類生源是他們的主要招生對象。這類生源多數情況下存在學習習慣差、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學習目標也不夠明確等不足,因而培養起來有較大難度。endprint
此外,還有其他的招生方式,如精準扶貧和高職本科銜接等,但這類招生數量都比較少,只是部分學校和部分專業有這種招生方式,不具有普遍性,因此不進行深入分析。
其實各類招生方式所滿足的學生和學校也不同,單獨招生是為了給優質學校更多自主選擇合適生源的機會;“五年一貫制”招生是為了解決技術積累和培養周期問題;對口單招是為了解決中職學生繼續學習的問題;注冊入學是為了解決部分地方性高職生源嚴重不足的問題。
二、高職院校招生競爭力提升策略分析
招生方式的多樣化,既給招生工作帶來機會,也帶來挑戰。各高職院校都想通過多樣化方式加強自己的招生競爭力,擴大招生規模或招到更優質的生源,那么,學校如何提高自身的招生競爭力?本文擬從學校自身角度出發進行探討。
(一)加強學校自身內涵建設。學校的品質和內涵是最主要的因素,它相當于企業的品牌和質量,是需要學校領導具備這方面的意識,并形成相應的管理機制,加上相應的學校文化價值導向,經過多年的努力才能形成的,而這一旦得到社會的認可,就是最有力的招生因素。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工作內容很多,包括明確辦學目標和定位,挖掘與地方經濟的結合點和充分了解地方優勢產業,明確企業的需求和人才的要求,建設實訓基地和打造優秀教學團隊,形成質量控制體系,對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督和指導,還要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辦學模式改革和課程教學改革,逐漸形成專業辦學特色等,從而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擴大學校在本地和國內的影響力,樹立品牌名校和獲得社會充分認可,讓學生真正成為企業優先選擇的高技能人才。
(二)加強專業建設和合作辦學。學校要緊跟科學技術發展,開辦新的專業或改革落后的專業,專業建設要緊緊圍繞新技術和社會需求變化,才能保證畢業生具備更高水平的技能和滿足企業需要,培養的人才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同時在管理方面也要應用新的技術和手段,使學校的機制更合理,效率更高,品質也更有保障。此外,加強與各方面合作,深化合作辦學,優化教學條件,不斷利用外在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強強合作,例如選擇好的企業進行校企合作、選擇好的高校和中職學校進行校校合作等,特別是一些地方性學校,進行融合創新可以達到很好效果。
(三)做好招生宣傳工作。為了吸引到更多的學生,各高職院校在招生工作前期會開展一系列宣傳活動,加強對外宣傳,這是因為學生和家長平時對于高職院校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在院校選擇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做好招生宣傳可以很大程度地改變這種狀態。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在招生宣傳方面做好規劃,有序推進。常用的方式有很多,例如,舉辦職教展,展示教學成果;舉辦校園開放周,請社會、同行、企業、家長、學生、校友們來學校參加職業教育體驗,感受認知職業教育,從而更好地宣傳學校;還可以到相應的招生學校進行走訪宣傳、聯合舉辦職業技能競賽,到對口學校進行科技講座等;還可以在網上建立微信群、QQ群和QQ單線聯系、電話聯系、百度貼吧等。需要注意的是,網絡宣傳必須有專人監督和跟進,以防不良人員誤導或虛假宣傳造成不良影響。
(四)拓展辦學層次。為補充生源不足,可充分利用學校資源,拓展成人教育、函授、培訓、部分專業升級成應用型本科等辦學層次,實現多渠道辦學,增強學校的適應能力,從而讓學校更穩定和更靈活。
(五)切實做好就業指導工作。高職院校應切實做好就業指導工作,讓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雖然現在學校都不包分配工作,但為學生推薦合適的就業崗位,讓學生在企業中認真努力工作,可以讓企業用人更放心,也適合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從而實現高質量就業,形成招生與就業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王文濤.高職院校單獨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9(8)
[2]董照星,袁瀟.高職院校對口單招和單獨招生考試制度對比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7(5)
[3]韓雅楠.新媒體時代下的招生實證研究——以烏海職業技術學院化學工程系招生為例[J].才智,2015(12)
【作者簡介】莫徽忠(1970— ),男,廣西臨桂人,柳州職業技術學院通信與網絡技術團隊負責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通信與網絡技術、高職教育;鐘 旭(1975— ),男,廣西博白人,柳州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書記,副教授,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蘇 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