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帥
摘要: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是法國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其創作涵蓋了器樂、交響序曲、及歌劇與藝術歌曲等領域。通過對藝術歌曲《神的羔羊》進行研究,探究其作品的創作風格及手段,這首作品在創作手法、結構、旋律以及音樂表現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創作特點。
關鍵詞:比才 《神的羔羊》 曲式分析 演唱分析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22-0001-02
一、比才與《神的羔羊》
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國作曲家,創作了世界上演出率最高的歌劇《卡門》,1863年比才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劇《采珍珠者》,從此時起,慢慢打破了意大利歌劇對法國的影響。比才的作品常常取材于社會最底層的平民生活,采用了采實的手法描寫了現實的生活,體現了濃厚的民族色彩,例如《卡門》中表現出來的西班牙風格和《阿萊城姑娘》中體現的法國南部氣息,都充分地展現了比才民族性的創作風格。他的音樂風格依然保留了喜歌劇的傳統,深受瓦格納、柏遼茲等人的影響,使用大膽的和聲對位法以及強有力的戲劇表現。除歌劇《卡門》之外,比才的作品還有歌劇《唐普羅科皮奧》、管弦樂組曲《兒童游戲》《C大調交響曲》等。
《神的羔羊》(Agnus Dei),又名《羔羊頌》,原為天主教彌撒中的歌曲,內容是崇拜者向天主祈求和平。在彌撒中,Agnus Dei,拉丁語意謂天主的羔羊,在天主教神學及古猶太教中原指耶穌基督作為理想的“為全人類贖罪”的祭品的角色,這比喻源自古猶太教在逾越節時屠宰小羊,將羊血涂在門戶邊上的獻祭儀式。這段祈禱文曾被不少作曲家配上音樂,通常會被用作彌撒的一部分但也有時被作為獨唱歌曲演唱。其原文大意為:
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求你垂憐我們。
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求你垂憐我們。
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求你賜給我們平安。
《神的羔羊》也被比才改編成一首圣詠類的歌曲,但它并沒有包含羔羊頌的祈禱文,但歌詞大意相似,均有向天主羔羊祈求平安之意。其歌詞大意為:
至尊至大上帝的羔羊,請你憐憫,請你憐憫罪人。
至尊至大上帝的羔羊,請你憐憫,請你憐憫,請你憐憫我罪人。
世界罪惡頻頻,此罪應該加在我身。
世界罪惡頻頻,此罪原應負在我身。
請你護佑憐憫,賜我永遠的平安。
請你護佑憐憫,賜我永遠平安。
二、比才《神的羔羊》創作分析
比才《神的羔羊》在創作上是一首多段并列的曲式結構,在旋律上并沒有出現重復的手法,而是一直采用新的織體。
這是一首多段并列曲式結構的圣詠類歌曲,共分為三個樂段,每段又可劃分為兩個樂句,每句4小節。引子部分(1-16小節)較長,可根據其旋律將其分為三個部分,前兩個部分的前4小節左右手聲部相同,級進進行,反映了圣詠歌曲的干凈與平靜,第一部分的后四小節與第二部分的后三小節旋律線條相似。在第十五小節處,出現了rit.漸慢的符號,將原來的速度慢下來,代表著一個段落的結束或是一個新的段落的開始。第十六小節,歌唱性的旋律還沒有出現,但引子部分已經結束,用第十六小節的F大調主和弦及其連續的八分音符變位和弦來預示著歌唱性旋律即將出現。
A段(17-24小節)是一個兩句類的、方整型的、非重復性的、開放性的樂段。開始于主調F大調,在第23小節處轉向C大調,并結束在C大調的主和弦上,在和聲上依然遵循傳統的S-D-T的功能序進,并完滿結束語C大調的主和弦上,代表著一個樂段的終止。
B段(25-32小節)也同樣是一個兩句類的、方整型的、非重復性的、開放性的樂段。開始時重新回到主調F大調,經過短暫的兩小節轉調(轉向主調的下屬關系調降B大調)之后,又回到主調F大調,并結束在F大調的屬和弦上。這種回歸的感覺除了在調性上有所體現之外,在第25小節的旋律上也有體現,與A段的第一小節(第17小節)相比,向上移高了小六度。并從歌詞可以看出,第二句的歌詞與第一句相比,多了一句“請你憐憫”,加重了語氣,祈求著至尊至大上帝的羔羊的憐憫。
C段(33-40小節)是一個三句類的、非方整型的、非重復性的、收攏性的樂段。前兩個樂句的調性轉向小調性,開始于g小調,然后第二句時轉向d小調,并結束在d小調的主和弦上。小調的音樂色彩比較柔軟,從這句的歌詞也可以看出,這種帶有哀求的感覺。最后一句擴充為6小節,調性上回歸主調F大調,表達出了整首歌曲的愿望。
最后,尾聲部分(41-48小節)與引子部分的材料完全相同,收尾呼應。最后聲樂部分再次回歸,用兩句歌詞“永遠平安,賜我平安”,表達了整首歌的最終愿望是祈求上帝賜我平安,在結束的時候用主和弦加重了結尾,結束了全曲。
三、比才《神的羔羊》演唱分析
《神的羔羊》這首作品是由法國作曲家比才所作,作品是根據1872年阿爾方斯·都德所出版的《磨坊書簡》中記錄的故事,并由阿爾方斯·都德以阿萊城的姑娘為藍本創作的一部三幕悲情戲劇。比才亦是在此部三幕悲劇的基礎上進行了譜曲,《神的羔羊》便是器樂曲《阿萊城的姑娘》當中的第二首“間奏曲”的主要旋律選段,經后人填充歌詞,由此這首作品應運而生,稱為一首經典的藝術歌曲。
(一)作品的音樂表現
作為聲樂演唱者來說,在演唱一首作品是首先應了解作品內容以及作曲家所要表現出的意圖。由于《神的羔羊》這首作品中充滿了對宗教中上帝的崇敬,所以在演唱此類作品時,不僅要在聲音技巧上表現出作品的內容,在音樂表現上亦要展現出一為宗教徒對上帝的敬仰之心。如在作品的引子部分,旋律多為和弦進行,所展現出的是肅穆與莊嚴,當第17小節人聲進入時歌詞第一句唱到:“至尊大上帝的羔羊,請你憐憫。”歌詞中充分展現出了一位教徒的誠懇與敬畏,由此可見在演唱的同時,對作品歌詞的理解是極為重要的。曲中出現了大量的音樂表情術語記號,如出現最多的由強到弱再由弱到強的標記,這些都是要求演唱者通過音樂表情的強弱對比來表現出作曲家想要表現的內容。
(二)作品中聲音技巧的運用
在演繹一首作品時,無可避免的會涉及到音域問題,“換聲”一詞經常被提及,《神的羔羊》作為一首男高音演唱曲目,其音域為小字一組d到小字二組降b,音區跨度較大,演唱難度較高,這就需要演唱者需要具備一定的換聲及過度技巧。在美聲演唱中Close一詞經常被人所提及,Close被翻譯為“關閉”,又被稱為“掩蓋”,其含義是指,在聲樂發聲當中,在中聲區時要求演唱者保持一種打哈欠的狀態進行演唱,當音區逐漸往高音區進行的時候,就需要用“關閉”或“掩蓋”的方法把聲音逐漸集中起來,并不是把聲音憋住。
“要使共鳴改樣,基音必須變形”例如:在演唱《神的羔羊》這首作品中的第25小節時,起音在小字二組F上,此處音區往往是男高音的換聲點,而且起音的第一個母音是“a”這時已經進入高聲區,如果在高音區繼續保持低音區的狀態演唱的話,高音聽起來就會給人營造出一種喊的狀態,所以在演唱時就需要把開口母音“a”加入“o”的成分,以此來達到“掩蓋”并改變母音音色的目的。又如在第39小節至第41小節,這三個小節當中出現了大量的小字二組的A和降B這些音高對演唱者來說是非常具有難度的,所以演唱此處時應該在保持哈欠的演唱的同時,努力使聲音靠后并往上貼,運用咽壁的力量去改變高音的音色。
四、結語
通過對法國作曲家比才《神的羔羊》的創作與演唱研究,發現法國作品尤其是帶有宗教性質的藝術作品在演唱過程中更加注重對作品內涵以及情感的表現。演唱者在演唱作品時應該要精準的把握每首作品的風格,無論是在聲音技巧上或是在情感表達上都不應演繹的過度夸張,因為法國作品賦予了其一定的精致、優雅的氣質,《神的羔羊》這首作品亦是如此。比才不僅僅在器樂作品及交響序曲上擁有較高的成就,而且在歌劇作品及藝術歌曲創作方面也擁有著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其對于作品的創作及譜曲都力求完美,也為現代音樂工作者提供了較為寶貴的研究財富。
參考文獻:
[1]沈湘.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2]高為杰,陳丹布.曲式分析基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
[4]科貝.西洋歌劇故事全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