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甜甜
摘要:數字化音樂作為一種新型的音樂形式早已滲透到音樂領域,它可以較為精確地控制音樂作品中各要素(音高、音色、力度等),它能在音樂創作過程中較準確地再現作曲家的“內心聽覺”。數字化音樂與傳統的音樂創作及演奏是相互依存、共同促進的。
關鍵詞:數字化 “MIDI” 審美 音樂創作
中圖分類號:J61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22-0057-02
一、何為數字化音樂
所謂的數字化,就是將多樣化且多變的信息轉變為具體的數字或數據。人們用這些數字或數據在電腦系統中建立起一種數字化模型,進而把它們變成一系列的二進制代碼,并在計算機系統里進行統一的管理和存儲,這樣一個過程也叫做數字化過程。數字化音樂也就是通過計算機模擬真實樂器進行音樂創作、演奏,并運用數字化技術對音樂作品進行傳播存儲等。數字化音樂又叫做“電子音樂”或“MIDI”音樂。所謂“MIDI”指的是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意思是“音樂樂器設備數字接口”。“MIDI”是一個技術標準,它使得電子樂器彼此的之間、電子樂器與計算機以及電子樂器和其它音樂設備用一個標準化的接口,實現信息的“交換”與“互通”。因此,“MIDI”技術可以控制所有與音樂及音樂作品相關的因素。
二、數字化音樂的優勢
從音樂創作的角度來看,數字化音樂可以通過“MIDI”可以控制音樂作品的速度、音高、音色、節奏、力度變化(包括漸強漸弱)、演奏方法、聲部之間的平衡關系、音樂作品的音響效果等。在“MIDI”技術的控制下,使用電腦來進行作曲,很容易將作曲家們的內心聽覺轉變為現實可聽可感知的音樂音響。在沒有“MIDI”技術和沒有用計算機進行作曲之前,作曲家“內心聽覺”的實現和音樂作品真正意義上的完成不是同步的,五線譜上的音符只是作為一種形式或一個載體記錄作曲家的樂思而已,并不是一首真正的音樂作品。同一首音樂作品,在作曲家本人心中建立起來的“音響效果”和演奏家演奏出來的“音響效果”有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特別是一些年代已經非常久遠的音樂作品,加上受到當時錄音條件的限制,后來的人們是很難知道當時作曲家的表現意圖,也更不可能知道作曲家當時對于該作品的內心音響是怎么樣的效果。所以在當今的音樂領域也會出現針對同一首音樂作品,出現不同演奏家演奏的不同版本的現象,人們對于音樂作品“原作”的實現手段、途經以及音響效果是千差萬別的。
但以上這些矛盾在當前是可以利用“MIDI”技術和電腦作曲手段化解的。在可控的電腦音樂創作中,作曲家可以同時實現音樂的創作—演奏—欣賞這三個重要的環節。作曲家創作音樂作品的同時可以立即利用相應的軟件技術對音樂作品進行演奏,作曲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內心聽覺利用“MIDI”技術對音樂作品的細節進行處理和調整。例如,音樂音響的力度變化,漸強漸弱程度大小的控制,對音長的控制可以精確到毫秒,在音樂作品中使用數量種類繁多的樂器以造成色彩斑斕的音樂音響效果等。例如,音樂家可以將自己內心中所想象的音樂作品音響直接轉化為現實可感的音樂音響,且在作曲軟件控制下實現的音樂音響與作曲家依靠內心聽覺建立起的音樂作品音響差別不會太大。
三、數字化音樂表演、創作與傳統音樂創作、表演方式的比較
首先,從音樂創作的角度來看,在傳統的音樂創作手段中,人作為主體,可以完全參與音樂創作活動中的各種細節,并決定音樂各個細節的不同處理方。如果以計算機為主體,使其進行“自主創作”,計算對于音樂作品各個細節的“處理”是一成不變的,一旦被創作出來即被固定下來,此后每次的演奏效果都是一樣的。
其次,說到音樂的作品的演奏過程,毋庸置疑,但是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到,數字化音樂畢竟是在已設定好的電腦程序控制下產生的,一旦音樂的細節及表現形式被確定下來,此后每一遍的播放效果都是相同的。在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和理解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音樂作品也是如此,同一首音樂作品,在不同的演奏家手里會呈現出千變萬化的音樂音響形態和音樂細節,一位優秀的演奏家會根據自己處里作品的經驗以及自身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對作曲家的“原作”進行“再創造”。在這個過程中,演奏家通過演奏會對“原作”進行“補充”和再一次“發掘”,甚至最終的演奏效果會讓作曲家“出乎意料”,讓其完全不能想象自己的音樂作品還有如此“驚艷”的另一面。即使數字化音樂是在音樂作品的創作和演奏同時進行的實效性上絕對領先的,它可以較為準確地實現作曲家內心聽覺的音樂音響效果,但在音樂作品具有表現力的開掘以及音樂作品呈現的多樣性上,數字化音樂不具備傳統演奏方式的優越性。
四、數字化音樂技術條件下新音色的拓展
在數字化手段控制下產生的音樂,其較為重要的現實功能就是對現實生活中已存在的所有樂器聲音的模擬,以及對現實生活中沒有的虛擬新音色進行開拓。甚至于為了提高的音樂表現力,人們還對現實中各種樂器的聲音進行采樣,以用于數字音樂和電子音樂的創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地極大地拓寬了音樂的表現力。雖然從某種程度上說,電聲樂器的聲音無法與真實的樂器音色相媲美,但是現實中的樂隊,也不能演奏出成千上萬種音色與特殊音樂效果來。我們知道,在音樂史上,每一次樂器制作技術的飛躍為人們帶來的是新音色的良好體驗,而新音色的產生與出現極大拓展了音樂的表現力,從而為人們帶來豐富的情感與感性體驗。所以數字化條件技術下新音樂色及音響效果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聽覺感性世界。
五、數字化音樂技術與傳統音樂創作方式相結合
數字化音樂技術與傳統音樂創作方式是各有優勢的,在實際音樂作品的創作中是可以相互借鑒相互利用的。傳統的音樂創作方式畢竟不可能很快、非常高效地將音樂的創作、表演和欣賞這三個環節同時實現,因為音樂作品被寫出來之后還要另請演奏家進行演奏,但數字化音樂技術可以同時實現音樂作品的創作、演奏與欣賞這三個環節。數字化音樂技術可以對音樂作品進行反復修改,人們可以隨時、立刻聽到創作和修改之后的音響效果,無論是交響曲、電聲樂隊者還是民樂作品,要演奏一首新的作品都需要大量的時間練習、排練等,費時又耗費精力。數字化音樂技術可以運用在實際的電腦音樂創作課程教學中,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生的音樂創作熱情,簡化音樂創作過程,使學生在掌握了數字化音樂技術之后,能很快地利用專門的創作軟件進行音樂作品的創作。這種技術可以很快地將初學音樂創作學生的音樂思維記錄下來,并方便初學者進行反復修改和聆聽。和傳統的音樂創作方式相比數字化音樂技術非常便捷,極大地精簡了音樂從創作到演奏再到欣賞這三個環節的時間。數字化音樂技術不僅為專業音樂工作者提供極大的便利,而且縮短了音樂創作初學者的學習進程,為音樂的傳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徑。
六、結語
從創作、演奏和音樂傳播的角度來看,數字化音樂的確使得音樂的創作、演奏和傳播更高效更智能。但在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獨特的美在于能夠反映人的聽覺感性樣式的多樣式,能夠在時間中呈現人的情感和情緒變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也是其它藝術門類所不具備的優勢和功能。繪畫是靜止的,不能呈現人的情感和情緒的變化過程,它沒有“二度創作”和“再創造”這一說,一旦作品完成,欣賞者不能再更改。文學作品雖然可以再現事件發生的細節和過程,可以描繪人的情緒和情感,但它卻不能像音樂那樣在時間中模擬、呈現人的情緒和情感的發生過程和發生強度。因此,在實際的音樂創作、演奏和傳播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發揮數字音樂獨有的價值,使其作為傳統的音樂創作方式的補充,并使其與傳統的音樂創作方式充分結合,從而更大程度地提升音樂表現力,并凸顯音樂自身獨有的美和價值!
參考文獻:
[1]舒澤池.電腦音樂芻論[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季刊),1995,(03).
[2]修子建.新媒體時代的音樂狀況[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2002,(08).
[3]江雁.關于數字音樂與審美情感的探討[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3,(02).
[4]郭靜舒.數字原生代的音樂藝術審美特征及其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14,(03).
[5]李志剛.數字化音樂的人文精神與價值重構[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