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赟
摘 要: 宋代大詩人蘇軾說寫作要“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可見材料搜集、閱讀積累對寫好文章的重要性。低年級小學生受識字量、理解力、注意力的影響,材料搜集、閱讀積累的范圍較窄,能閱讀、可閱讀的書籍更少。繪本作為一種用圖畫與文字敘述故事的讀物,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寫作興趣,在啟發寫話、寫作方法方面有著獨特優勢。
關鍵詞: 繪本 想象力 小學教學
一、繪本教學的獨特優勢
誕生于十七世紀歐洲,興起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的繪本,為什么能成為二十一世紀全世界兒童閱讀的時尚?因為繪本能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讓孩子們學知識,幫助孩子建構思想。一本優秀的繪本甚至能讓不認字的孩子“讀”出其中的意思。
(一)繪本能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發現以往灌輸式地閱讀文本,學生學識字、學句子很吃力,甚至有的學生將學習當成一種負擔,久而久之拉遠了書本與孩子間的距離,繪本卻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究其原因,繪本更符合孩子的思維方式。孩子的思維是一種具體形象性思維,是一種表象的思維。繪本以畫為主,字、畫結合的故事描述方式,直觀、形象地將故事呈現在眼前,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更能激發學習興趣,符合兒童早期閱讀的特點和習慣。結合豐富的圖畫教學,孩子們閱讀文字時更簡單,理解詞匯、語句結構更輕松,語文閱讀能力在無形中得到培養。
(二)繪本能發揮孩子的想象能力。想象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想象力要通過體驗獲得,體驗越豐富,想象力越豐富,而繪本就提供了豐富體驗的機會。繪本故事發生在不同國家、不同時空、不同文化背景下,廣闊的視野給孩子們提供了無窮的想象空間。孩子們可以根據繪本的整體意境對故事展開聯想,設計書中人物的語言、動作,也可以根據畫面中的一些細枝末節產生聯想,對故事進行自我擴充、延伸,創造力在無形中得到激發。繪本教學中,直觀、形象的畫面教學讓孩子們沒有學習的壓力,在快樂和好奇心的驅使下,更容易融入繪本故事情景,激發興趣,教師再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預測故事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孩子們的想象力。
(三)繪本能啟發孩子的認知能力。“作品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繪本同樣來源于現實生活。繪本閱讀是一種感知生活的過程,學生在“圖”“文”結合的閱讀中自然地“走進”故事,和故事中的角色同呼吸、共命運,體驗著角色的悲歡,構建出一個又一個充盈自身個體經歷。生活實踐又是一種生活感知的過程,在對某一事物的認知中,孩子通過類比、聯系很容易將繪本中的情境帶入生活,在成為語言表述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聯想到繪本夸張的動作、豐富的語言,無形中使用比喻、夸張、反復的修辭手法和心理、動作的人物描寫方法,這樣就能形成“夫情動而言形”的良性互動。
二、繪本閱讀的教學策略
(一)擴散思維,發揮想象。根據繪本故事中的一幅或幾幅圖畫及繪本故事中的對話,通過啟發學生思維和想象力的方式,對繪本故事進行擴寫、改寫、續寫。例如,在繪本《兩棵樹》中,一幅畫中提到:“兩棵樹一起在春天綻放鮮花,一起在冬天戰勝嚴寒。”我們可以擴展:兩棵樹會在夏天、秋天做什么呢?深化課堂學習內容,將課本與生活結合起來,擴散學生的思維,以讀后感的形式引導學生再學習、再體會,最大限度地增強課堂教育效果。例如,讀完《逃家小兔》,可以通過回憶《逃家小兔》這個故事,讓學生發揮想象,如果你是小兔,你會變成什么,怎么逃跑?如果你是兔媽媽,那么如何去追?再與學生的生活作聯結,以“感恩母愛”或“母親為我做了什么”為題讓學生寫下讀后感。
(二)找準畫面與文字的結合點。拿到一本繪本后,首先是觀察畫面。要認真思考哪幅更適合想象,哪幅更適合擴寫,哪幅更適合續寫,然后認真記錄下來,整理成教學計劃,在觀察畫面的過程中要盡可能考慮多一點,不能局限和固話思維,以免在教學過程中影響孩子。其次是讀懂文字。繪本雖然畫面多、文字少,但出現的文字都是要點和關鍵,讀的過程中要注意中外文化差異,注意翻譯過程中出現生僻詞、“拗口話”,教學中講清楚;要留心新詞、新句,提醒學生學習積累;要品味修辭詞、句,引導學生模仿練習。最后,開發讀寫結合點。要帶著“故事怎么發展”、“故事能不能反轉”等發散性的思維讀繪本,結合畫面、文字表達出的情境,相應設置“寫”的訓練,例如,《小種子》中有這樣一段話:“一粒種子掉到海里,淹沒了。一粒種子飄落到沙漠里。大沙漠又熱又干,種子不能生長。”我們可以從小種子的困境畫面找到結合點:“你覺得小種子這個時候會怎么想怎么做呢?”這樣針對性的讀寫訓練能達到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寫作教學效果。
(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會。“計劃趕不上變化”。老師備課再充分,也會遇到意想不到的變化,個體的智慧永遠比不上集體的智慧。這時就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體會,在《逃家小兔》教學中,看到小兔變成小帆船飄向遠方這幅圖時,我啟發:“兔媽媽會變成什么幫小兔?”學生有說“水流、舵手”的,回答千奇百怪,而且沒有一個與繪本讀物中展現的相同,出乎我的意料,但這時不能輕易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因為同樣的畫面和問題在孩子們的眼中是五彩繽紛的,沒有對錯之分。因而,我們在發掘讀寫結合點的時候,要善于傾聽學生的看法,發揮學生的智慧,尊重個體學習體會,將標準答案變成參考答案。
三、繪本教學與讀寫結合的渠道
(一)讀封面封底,想象故事。繪本雖然內容千差萬別,但有兩樣是特有的,那就是封面和封底。封面由書名和反映書中主人公、主要故事情節的畫面組成;封底一般會有作者介紹、名家推薦、獲得的榮譽等。但有些封底可能和封面是同一張畫,可能是內文中的一張圖,也可能會和封面一起組成一張完整的畫面,充滿了閱讀樂趣。我們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這些樂趣,可以是對故事的回顧,可以是對故事情節的改編,也可以是故事的續寫等。這樣,一個屬于孩子們的故事就誕生了。
例如,日本繪本作家宮西達也所創作的作品《喵嗚》就可以這樣進行教學。這本書主要講了三只小老鼠因為自己的善良純潔,最終讓大肥貓放棄傷害他們的故事。簡單的故事情節中蘊含了深刻的做人道理:禮貌、真誠和一顆為對方考慮的心,可以化敵為友,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本書的封面和封底組成了一幅完整的畫,一只大肥貓長開大嘴,眼睛盯著三只小老鼠。教學時就可以讓學生猜一猜故事里會有誰?貓和老鼠會發生怎樣的故事,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形成自己的故事,再與原著對比閱讀,進一步啟迪心靈。endprint
(二)讀環襯細節,補充故事。因為環襯是連接封面(封底)和內文的襯紙,所以最容易被漏看。其實,環襯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它的顏色往往與講述的故事內容息息相關,與表達的情境相吻合,有時還會起到營造氣氛的“幕布”作用。例如,安東尼·布朗的繪本《隧道》中,它的前后環襯畫面都是由花卉圖案的墻紙和紅色的墻磚組成的,但不同的是前環襯中花卉圖案下的書跑到后環襯紅磚墻的下面和足球靠在一起,象征性格迥異的兄妹最后和平相處,與故事內容緊密相關。細節同樣不容忽視,在美國繪本大師弗吉利亞·李·伯頓創作的《小房子》中,佇立在山丘的小房子面前不斷掠過象征時代變遷的交通工具,先是騎馬的人,然后是馬車、獨輪車、自行車、汽車、有軌電車,小房子的顏色逐漸從艷麗的色彩變為死氣沉沉的暗色。作者通過色彩的變化,體現出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教學時我們可以抓住這些環襯、細節,讓學生學會發現其中微小的變化,然后結合繪本講變化背后的故事,補充繪本作者想在文中想說卻又沒有說出來的話,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讀畫面情境,學寫作方法。畫面直觀、形象,善表境,文字抽象、多變,易達意。把文字和圖畫結合起來看,就能準確表達出想說的意思。繪本故事《蘇菲生氣了》講述的是一個名叫蘇菲的小女孩因為姐姐把她的玩具搶走而大發脾氣的故事,所幸的是她生氣跑出家門后經過情緒的平復又回到了溫暖的家中。繪本中蘇菲發火部分的圖畫火紅的顏色、夸張的表情將蘇菲的情緒表現得入木三分;比喻、夸張等修辭,以及人物描寫方法的運用讓讀者對蘇菲的發怒情緒感同身受。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注意蘇菲生氣時的圖畫的顏色和表情,教師出示相應的文字描述內容,讓學生明白對蘇菲情緒的描寫有比喻、夸張、反復的修辭手法,心理、動作的人物描寫方法,這樣就使得文章更有表現力,體會表達感情對應的情境,學會用情境修飾自己的感受。例如,學生寫肚子疼時,將生活中疼時的動作、疼時的感受、疼痛的時長等情境有機組合,就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我的肚子真的好痛,痛得我在床上直打滾,肚子里就像翻江倒海一樣。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好像有一個世紀那么長吧,我滿臉滿身都是汗,就連身上的衣服也濕漉漉的了。”
繪本對培養孩子的認知力、觀察力、溝通力、想象力、創造力有著重要作用,因而繪本被譽為最適合孩子閱讀的圖書形式。我們在寫作教學中要嘗試繪本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不斷探索讀寫之路。
參考文獻:
[1]彭懿.圖畫書應該這樣讀[M].南寧:接力出版社,2012.
[2]朱建軍.語文課程讀寫結合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3]朱德靜.淺談繪本閱讀中的讀寫結合[J].內蒙古教育,2015(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