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冶中
摘 要:不同的情景創設,可以培養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潛力,尤其學生開放性思維有待開發,學習是需要學生主動去探索研究的,而學生本來就具有好奇心,有探索未知的心理,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要根據問題創設情景,給予學生思考空間。教師要善于觀察總結,把生活中具體問題拿到課堂上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對數學公式原理產生全新認識。
關鍵詞:情境創設;問題情境;數學課堂教學
將數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結合在一起的模式叫做情景創設,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出學生經常接觸到的生活情景,讓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從而增加數學課趣味性和學生參與數學積極性。實踐表明,小學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不僅僅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學生對數學興趣不足的現狀,而且對于教師開展數學教學工作有極大幫助,《數學課程標準》最新提出:“教學知識要能夠拿到生活中運用,為學生創設熟悉的生活情景促進學生學習?!痹谛抡n程標準實施中,在教材上也和以往有很大不同,創設情景是新課標要求之一,在教材編撰中都是按照“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順序引導學生學習。所以說,“問題情境”是新課改的重要要求,同時也是新課改中大力提倡的新型教學模式,也是我們小學教學中一次偉大嘗試,課堂中一些生動活潑、新穎有趣且有思考價值、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數學問題,可以由此創設生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墒窃趯嵺`過程中,部分教師對創設情景教學含義理解不夠深刻,以至于只做表面工作,方式上還是延續傳統教學方式,所以不能體現出情景教學的優勢。那么,怎樣才能真正有效創設情景開展教學呢,下面針對該問題進行詳細討論。
1制造懸念,創設問題情境
一節數學課結束不代表學習數學知識就到此結束。在學習當中要善于發現問題,有問題才能推動進一步學習。教師要善于提出引起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這樣不光可以在課堂上學習數學,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下繼續在思考數學問題,最終實現課堂內外有機結合。
例如,在《分數的意義》學習后,教師可以講述一個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分一個西瓜的故事,豬八戒分到了1/4,沙僧分得了2/8,孫悟空分得了4/16,唐僧分得了8/32。把西瓜分完之后,豬八戒很不高興,說到:我覺得這樣分不合理,為什么我拿的最少?就在這個時候,引出一個問題:“孫悟空用這樣的方式分西瓜到底合不合適?下一節數學課中我們將這個問題進行解答”這樣,不光提出了問題還引起學生思考,簡單一個故事引起了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
2借助動手操作,創設活動化問題情境
不同的情景創設,可以培養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潛力,尤其學生開放性思維有待開發,學習是需要學生主動去探索研究的,而學生本來就具有好奇心,有探索未知的心理,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要根據問題創設情景,給予學生思考空間;要善于觀察總結把生活中具體問題拿到課堂上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對數學公式原理產生全新認識。
例如,在學習“認識計數單位十”過程中,可以先設計“猜一猜”“數一數”“說一說”的有趣情景,學生概念中對“盒”“串”作為單位較為熟悉;然后在創設“拿一拿”購物情境,進一步感悟以“盒”為計數單位拿鉛筆的應用;可以巧妙創設“拿小棒比賽”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用“十”“一”計數單位進行活動,活動最后,與學生一起講述拿小棒的過程,能夠理解和運用“十”這個計數單位就很容易了。
在學習“三角形內角和”時,可以先讓學生拿出幾張紙,用剪剪拼拼、貼貼畫畫、數數量量等方式探索三角形奧秘,研究不同三角形內角度數,在根據不同三角形算出相應內角和,學生在探索中發現三角形內角和為180°。然后,讓學生在親自驗證結果,這種方式不光提高了學習興趣,也促進了學生獨立思維方式的養成。除此之外,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內容豐富的集體活動,并積極鼓勵學生,也是創設情境有效方式。
3通過設疑問難,創設懸疑化問題情境
有問題是積極思考的開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好勝心強這一特點發揮出來,根據課程要求提出有趣問題,從而讓學生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例如,在學習“分數化成小數,即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特征”中,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交流,用新穎有趣的方式引起學生思考:“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是有秘密的,老師已掌握這個秘密,你們可以給老師出問題來考考老師,老師能很快地判斷出每個分數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數。”可以允許學生使用計算器進行驗算,讓學生相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確是有秘密的,從而產生有什么秘密的“懸疑”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讓學生更想去找到問題的答案。
在“能被2、5整除數的特征”授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隨便說一個多位數,然后告訴學生不用計算就可以知道該數是否為2的倍數,學生會對此產生好奇,在使用計算器驗證答案完全正確時,會對老師產生敬佩,然后深入思考,為能被2整除的數的特征研究奠定思維基礎。
4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創設問題情境
許多數學知識因為理論性較強,被大多數學生理解為知識是“死”的,所以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經常感到枯燥乏味。假如教師能夠創設出有趣能夠吸引學生的問題情境,那就是讓“死”的理論知識鮮活起來。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出“欲求不得,欲罷不能”的心理,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
例如:在學習《可能性》這個章節時,教師可以拿出一個放進紅、白兩種顏色球的盒子,在引起學生興趣同時讓學生猜:隨意拿出一個球,可能是什么顏色的?學生先猜結果,然后在把摸出來的球進行展示,多次實驗后對學生進行發問,你能總結剛才摸球的規律么?”從而引出“可能性”。再展示出第二個盒子,可以開展比賽形式,把學生分成小組,以摸到紅球為勝出。當學生都帶著滿心期待摸到紅球時,卻發現一直沒有人摸到紅球。學生對盒子有了疑惑:盒子里應該根本沒有紅球。此時可以將盒子展示給大家,“里面本來就沒有紅球,所以當然摸不到紅球?”由此引出“不可能”。然后為學生提出設想:“假如隨便摸,要想摸到紅球,盒子里應該怎樣放球?”教師用游戲比賽與問題引導展開教學,學生在好奇能摸到什么顏色球的心理下積極思考、分析,研究。這樣的課堂氛圍是生動活躍的,從學生感情出發、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興趣基礎上,讓學生在主動思考探究中掌握知識。
參考文獻:
[1]楊豫軍.小學數學課標案例解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3).
[2]王林.讓兒童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J].江蘇教育,20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