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聯
摘要:科教興國,科研興教。科研興教,校校有責;科研興校,人人有責。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把一顆赤誠的心投入教育科研,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教育事業。這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科研的不懈追求.從教20余載,由初登講臺模仿他人教學的興奮與激情,到能獨立設計適合自身風格的課堂,這一轉變要歸功于我自己從不間斷的課題研究,歸功于把科研與教研工作有機的結合起來。
關鍵詞:科研;教研;專業素養;學生
一、以他人為鑒,提升專業素養
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教學水平的提高不僅依賴于教師的不斷鉆研,借以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認識,更需要在與專家、同行交流過程中,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學習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盡管我的教齡不短,但也時常會陷入一種虛無,在不同的理論與教學模式之中,找不到一個準確的自我。教學的路在哪里?教學藝術的方向是什么?如何根據自身的特點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為此我除了鉆研教育科研方面的書籍外,更樂于聽課,以他人為鑒。
記得聆聽過我校郭老師的《松鼠和松果》。 七八歲的孩子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郭老師用傳神的姿態、繪聲繪色的描述、豐富的表情時刻引領學生。教學伊始,郭老師用猜謎語的方式加上課件的播放,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了解了松鼠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在識字時,通過做動作來熟記“眨”字,用猜一猜的方式教記“然”字,用類比的方法認識“心”字等等。我們知道識字是低年級語文的重點,但識字的過程卻是簡單枯燥的。郭老師能將一個簡單枯燥的識字過程轉化成孩子們喜歡的學習過程,足見對低年級識字教學的認知和把握。在指導朗讀的時候,郭老師讓孩子在朗讀中去體會小松鼠的情感,體會說話的語氣。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活而不亂。在課上,郭老師引導學生把重點段落、重點句子進行反復閱讀,閱讀的形式多樣,自讀、集體讀、領讀等等。在郭老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生們讀得開心、讀得有勁,讀得流利。郭老師培養孩子課前預習,在課前就基本把課文讀通順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課堂上她還有意識地訓練學生表達、說話的能力。一年級識字教學是關鍵,字音、字形是重點, 郭老師通過讓生帶讀、游戲識讀等形式。既增添了識字的樂趣,又培養了合作學習的能力。我寫的隨筆評價她是“平實中見功底”,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本,目中有人,胸中有法,知能并重”。研究隨著教學走,我在他人的課堂上領悟,進而改進自己的教學。
二、以教材為主,且行且思且改。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我們教師的一個教學盲區,很多老師因為其耗時耗力無明顯成效而忽略。但綜合實踐學習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特別是語文綜合運用能力的最有效途徑。在活動中教師的指導地位也不容忽視。那么教師應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我對六年的《輕叩詩歌的大門》進行了多年的深入研究。 在新教材實施的最初幾年,我對于這一單元的教學還只停留在背詩歌和簡單的鑒賞上。對于教學參考書提供的活動建議研究的也不夠透徹,所以真正在教學實踐時有時感覺無從下手。經過幾次的六年級教學的逐步梳理,終于得以完善。
語文綜合性學習沒有固定的模式,設計應開放多元,但如果教師完全放手,學生的活動反而會失去方向,陷入混亂。因此綜合性學習要加強教師在各個環節中的指導作用。在活動過程中,有的同學收集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各類詩歌,卻不懂得整理和欣賞。針對學生出現的這種狀況,我給他們提出了一些建議。比如,我先指導學生按題材分類,從山水詩、邊塞詩、思鄉詩、詠物詩等方面去搜集詩歌,還可按形式分、按作者分等。這樣,在眾多的詩、詞、曲、賦中,學生在收集上避免了盲目性,操作起來非常方便,這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詩歌朗誦會前我指導孩子們選適合自己的作品,指導應如何朗誦。競賽題由學生在我的參考書中選取,我審核后由學生做出幻燈片備用。這些大量細致的工作很多都是在課下完成,而不是意義上的兩周。這次綜合實踐活動,我們開展了制作好詩推薦表、詩歌知識競賽、詩歌朗誦會、匯報展示詩集、組長匯報評選結果并總結等一系列活動。《輕敲詩歌的大門》必將打開學生的心門,讓他們在今后的日子里積極主動的學習、健康和諧的生活。活動結束后我撰寫的相關論文也發表了,活動中成長的不只是學生,還有我。
三、以學生為本,助力孩子成長。
每一位教師都希望自己所教的學生能寫一手好字。我常年在高年級執教時發現班里很多同學寫字姿勢不正確,與其說是“執筆”不如說是“握筆”。究其原因,我個人認為是學生在小學一年級開始執筆時就沒有養成好習慣。今年我教一年級,我班同學從一入學的第一節課我就開始有意識的培養寫字習慣,但有很多學生已經出現了寫字姿勢不正確的現象,課堂上,我站在講臺上放眼望去,孩子們的寫字姿勢真可謂是千奇百怪。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很多學生都有“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問題。以后的教學中,每節課寫字前,我都會帶著學生梳理一遍拿筆姿勢,再做到三個“一”。寫字時發現學生胸部靠桌邊,用拳給他量一量,發現學生背不直,用手幫他挺挺背,發現學生握筆姿勢不正確,及時示范給他看。如此長期嚴格要求,我相信一定會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
在寫字教學的實踐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在課堂上少量書寫都很工整、規范。如果回家作業只有極個別同學書寫工整,大多數同學的作業虎頭蛇尾,字跡潦草。分析原因,一是我們學校的學生以農民工子女為多,他們大多忙于生計,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即便是有的家長輔導孩子的作業,我感覺也是抓不住重點。將心比心,我怎么能要求一個勞累了一天的家長回家再重新撿起課本學習教材再輔導孩子。二是我意識到對于小學生來說,練字不在多,而貴在精。小學生手指肌肉還不夠發達,有效的注意力也很短,不能持久。過多的書寫不僅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還會打消孩子寫字的積極性。所以我控制了書寫的數量并恰當的運用評價。評價要有利于激發學生寫字的興趣,當學生書寫時,教師要關注每名學生,對于寫字差的同學親自指導示范,然后給予誠懇的評價;對于寫字工整規范的同學要予以鼓勵;把寫字漂亮的同學的作業拿到展示臺上展示。一年級的教學讓我有了與以往教學不同的經歷,我理解了一年級老師的辛苦,更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希望能一直潛心研究教育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研,用科研促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