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佳
摘要:古箏演奏中,其音樂的意境猶如圖畫般美好,這就要求演奏者將演奏技巧融入到情感表達當中,創造出美的享受。如何能夠讓聽眾“情動之中”,體會到箏韻的美感,這不僅僅是演奏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更是古箏教學的方向之一。本文就古箏教學中如何把握箏韻美進行了探究,以期促進古箏教學的發展進步。
關鍵詞:古箏教學 箏韻美 演奏 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3-0160-01
在我國厚重的傳統文化中,古箏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東漢時期,文人劉熙在其《釋名》一書中就曾經講到,古箏的命名是由于其弦,所謂“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古箏作為通過音響效果命名的樂器之一,具有發聲箏箏、音高弦緊的特征。古箏演奏所傳遞出的箏韻美,飽含典雅、古樸、純凈以及飄逸之風。古箏演奏中最大的技巧特點便是以韻補聲。古箏之于中國人,不僅僅是一件簡單的樂器,更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征。眾所周知,我國詩歌最初都是通過樂曲來進行附和,因此,聲韻與意境的和諧統一至關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講,古箏因其韻味美自然成為搭配詩詞歌賦的最好樂器之一,通過遙指、刮奏、揉弦、滑音以及顫音等多種技法,可以將古箏聲韻與詩歌意境有機融合,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古箏“箏韻美”解析
古箏作為一門講究美的音樂藝術形式,其必然受到音樂美學相關內涵的限制,因此,對于古箏的教學也必須和美的教育密切相關。古箏教學當中,箏韻美是重要的內涵,學生在不斷提升演奏技巧的同時,相關的審美能力和對音樂的鑒賞素養也相應提高,達到掌握箏韻美的程度,喚起內心對古箏優雅韻美的追求向往。
所謂箏韻美,需要分開進行解釋:“箏”所指代的是古箏作為樂器的特殊性以及其演奏技巧的特殊性;“韻”具體指古箏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對于樂曲的整體理解和把握,并通過不同演奏技法的熟練運用,將古箏的韻味表現出來;“美”特指古箏獨有的音色、韻律之美以及帶給人們的美的享受。因此,箏韻美,連起來講,演奏者在演奏過程當中,利用古箏的樂器和表現技法的特殊性,結合自己對于整首樂曲的理解、把握,通過表情、氣勢、音色乃至技法的不斷變化,給欣賞著帶來具有古箏獨特韻味的美的享受,使其沉浸其中。
以古箏協奏曲《云裳訴》為例,體會箏韻美。當唯美的旋律響起之時,整個音樂氣場沉靜、內斂,夾雜其中的淺吟低唱,抑或是主人公與人傾訴,抑或是在喃喃自語。通過對人聲的模仿,體現了古箏聲韻美的特征。欣賞者通過琴聲也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憂傷,意韻之美由此展現。此時,演奏者如果適時加入憂思、哀愁的動作與表情,通過形韻進行展現,臺下觀眾將會體會到聽覺和視覺的雙重效果,演奏也將會更加成功。結尾處,鋼琴全奏起到了很好的氣氛烘托的作用,排山倒海之勢將演奏者與欣賞者的情緒提升起來,在這鋼琴聲中,箏聲又如絲絳般傳出,不斷變厚,不斷變寬,最終與主音完美融合。箏韻美在古箏協奏曲《云裳訴》中得到了極好的體現。[1]
二、古箏教學中對“箏韻美”的把握
對于古箏箏韻美的培養,除了要求學生自身的氣質以及內涵外,更重要的是教學過程當中教師的作用。培養出優秀的古箏演奏者,教師應當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不斷增強教師氣質和修養。教師首先應當具備一絲不茍的教學風格,以嚴謹的態度進行治學和傳授。其次,教師還應當認真備課,包含備授課、備教材以及備學生三個層面,仔細教學。
(2)培養教師海納百川、有容大度的胸襟。教師胸懷寬廣非常重要,只有如此,才能夠真誠地面對氣質各異、性格不同、才華橫溢的學生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進行針對性的耐心指導。
(3)樹立起教師為人師表的模范形象。為人師表的風范是教師自我修養的追求目標和方向,也是教師的職業要求。尤其是古箏教師,由于古箏承載著中華民族近千年來厚重的文化積淀,教師如果沒有風范,自然不能帶給學生美的體驗。
(4)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古箏的演奏和學習,具有周期性長、實踐性強等特點,教師除了應當具備審美素養和音樂藝術修養,更應當具備廣泛的藝術知識,較高的綜合素質。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應當引導學生培養審美能力,提高其對古箏學習的興趣以及對古箏演奏的耐心和毅力。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古箏,從其樂器特性開始,涵蓋流派、聲韻、氣韻、形韻以及意韻等多個方面,提升學生的演奏表現力和藝術創造能力。古箏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理解、欣賞、把握,最終表現樂曲,不僅僅是以單純的指法練習來重復樂曲,而是培養起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2]
三、結語
本文通過對古箏教師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學習,著重討論了在古箏學習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增強對于古箏聲韻美的把握能力,提升對于古箏的表現力和創造力,最終在具有“聲韻美”的課堂之中快樂學習,真正感受古箏之美。
參考文獻:
[1]吳楠.淺論如何在古箏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J].知識經濟,2014(21):143.
[2]楊妍,趙雪暉.古箏教學現存問題及完善對策[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3(1):91-93.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