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Whorf假說由來已久,尤其是其語言決定論的觀點,自從Whorf提出伊始就一直備受爭議。本文基于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的觀點,通過對于Whorf假說中語言決定論的弱勢的解讀,尋找其中能為國內的外語教學帶來些許啟示的內容,并加以整理。針對于外語學習中可能涉及的,學生由于母語語言習慣遷移與英語語言形式中自然帶有的思維方式的不適應而造成地英語學習困難和教師教學困難的問題方面提出來三點建議。希望能對于外語教學有一定的助力。
【關鍵詞】沃爾夫假說 語言與文化 英語教學
一、Whorf假說的主要內容
Whorf假說,一般被分為兩個部分,即語言決定論和語言相對性。語言決定論指語言決定某些非語言認知過程的觀點。換言之,學習一種語言會改變一個人思維的方式,語言學習,尤其是第一語言學習會對一個人得人生觀世界觀產生較大的影響。語言相對性則是指被決定的認知過程因語言不同而不同,因此,操不同語言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思維。
這里我們弱式的方面對Whorf的語言決定論假說進行闡釋:
首先,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關。這個不論在哪里都是必將被提到的問題。在這里關于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這一點就不再過多強調。而需要我們注意的是,根據Whorf假說,各種語言在什么是最分化的領域這一方面各不相同。也就是說,所有語言都在某些領域中高度分化。這也就是說語言不僅僅作為交流的工具,在交流過程中承載著文化。一種語言在存在,或說是被學習的伊始,就已經暗含了意識的滲透與觀念的傳遞。簡而言之,一種語言內,對某一領域的細分程度越高,操該語言的群體對這一領域的重視程度及從中該習得的對該領域的細分及被暗示的對改領域的重視程度也就越高。尤其是當這樣的細分現實中頻繁運用的時候,這種影響更加顯著。Whorf認為:如果我們經常性的遇到某一個詞,這個詞就可能影響我們的習慣思維模式。
其次,語言的發生和認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并不是可以拋開文化的根基,真空存在的。一種語言,在形式上就已經帶有了產生它的環境的烙印。一種語言進行的閱讀、講述、書寫等活動都拋不開這種語言內部的文化烙印,這個烙印最明顯的體現便是語言內容。除此之外,在語言的存在形式上,不論是構詞、造句、謀篇等等的這些層面上以,一種語言都有著自身區別于其他語言的特性。
一種語言在形式上的特性體現的是各國各民族的文化的某些內涵,來源于操著這種語言的人的思想行為之中,也深刻地影響著學習這種語言的人(尤其是將該語言作為第一語言學習的人)的認知與思維方式。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對生活中遇到的事物的分類精細程度與詞匯的分化。分化指在全部詞匯中一定領域內(諸如如顏色、鳥、水果等范圍)單詞的數量。一個高度分化的領域有較多的單詞,其中某些表達精細的區別,如顏色的微妙色度。Whorf認為各種語言在什么是最分化的領域方面各不相同。也就是說,所有語言都在某些領域中高度分化,而在其他一些領域分化程度較低。其含義是較高的分化程度和文化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概念有關。
二、Whorf假說在英語教學上的啟示
基于以上這些,英語教育者能從中以下啟示:
首先,英語教育者應當明白,英語與漢語的產生環境與文化基礎是不同的,兩種語言對于世界的分化并不相同。學習英語在這一方面來說是給予學習者一個在認知上的拓展和思維上的鍛煉。有時候我們發現學生會對一些細枝末節的語法或詞匯現象緊抓不放。這里面有些學生只是不恰當地遷移了一些他們業已習慣的母語語言現象到英語學習中來。這時,我們需要較之常人更多地耐心,從來都是一個教師應有的品質。對于這樣的學生,不要打擊他們的學習熱情,畢竟他們執著的地方也是英語學習,我們應該在鼓勵發現精神、鉆研精神的同時,恰當的告訴他們英語和漢語在思維上,在解構世界的視角上是不同的,引導并介紹恰當的學習方法給他們。
其次,英語教學里確實時常會在不經意的過程中傳遞了,來自異國他鄉的思維方式,或者其他意識形態的觀念等給學生。這里作為一個教師更應該時刻謹記,在文化領域,什么是主流,什么是支流,什么應該弘揚,什么不該提倡。在教育工作中把好思想關,這在學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學階段的教育中是尤為重要的。
再次,對于外國歷史與文化應該恰當的引進課堂,引進書本。有了文化這個橋梁之后,學生對于這一門外語的本族語者的思維就會有更好地理解,對于這一門外語的詞匯分化與語法安排也自然而然地會有更好地掌握。
參考文獻:
[1]施光,辛斌.語言·思維·認知——再論沃爾夫假說[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01:102-106.
[2]鮑文.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研究[D].山東大學,2007.
[3]Psychology of language.David.W.Carroll.
[4]繆小春,譯.語言心理學,2007.3.
[5]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2001.3.
作者簡介:王曉晨(1990.2-),黑龍江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人,學生,教育碩士,研究方向是英語寫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