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松
摘要: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音樂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借助于音樂,可以喚醒了人身上關于周圍世界和自身中崇高的、雄偉的、美好的東西的觀念。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培養銷售審美素養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本文探討了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審美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 審美素養;策略
一、小學音樂課審美素養
審美素養是小學音樂課程教學價值的主要體現。《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樂教育不再以傳授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為主要目的,而應以情感教育、審美教育為核心,在音樂創作、表演、欣賞等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種新的音樂教育理念符合音樂藝術自身的特征以及我國正在實施的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審美素養培養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審美感知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它通過人的審美感知,能迅速調節情感,引起共鳴。審美能力的培養,在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從中感知音樂所表現的情緒,并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從美學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確的審美情趣,才能有深刻的審美體驗、主動的審美意識,才能提高審美感知力,進而形成創造美的欲望。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熟悉音樂教材,面向全體學生,制定好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把握住每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親身實踐,充分體驗音樂的美感、情感和快感。選擇那些具有優美旋律、富有明快節奏的音樂,讓學生深感樂曲之美;選擇形象鮮明的音樂去叩動學生的心弦,使他們情感得到滿足;創設賞心悅目、輕松愉快的音樂學習環境與藝術氛圍,使學生感到快樂。這樣,讓學生在聽、唱、奏、律動等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中,培養審美情趣,獲得審美愉悅的體驗,提高審美感知能力,從而提高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培育出學生熱愛音樂的種子。如,歌曲《雪花》。為了幫助小學生感知這首歌的美麗之處,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很多冬天下雪的場景,有落滿雪的屋頂、憨態可掬的雪人、穿上了雪白的衣裳的花草樹木,還有學生們打雪仗的照片等。在整堂課中,我會以《雪花》這首歌為背景音樂,并且伴隨聲情并茂的語言將學生帶入一個特定的情境之中。這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被這個情境所感染,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內容,也更能體會歌曲所包含的情感,從而獲得美的感受。
(二)提高審美表現
音樂本身是一種表現藝術。在音樂課堂中,應充分凸顯“表現”這一理念,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力。小學音樂教育就要培養學生的表現意識,讓學生知道如何去表現。在培養學生表現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經常體會到參與表現后所獲得的審美愉悅感,這樣學生們才會敢于表現、善于表現。音樂課中不僅要培養學生感受音樂、鑒賞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應該引導學生在表現中學會創新,開發音樂創造思維。
例如,欣賞新疆樂曲《送我一支玫瑰花》,當濃郁的新疆特色的音樂響起的時候,我鼓勵學生模仿新疆舞的動作去感受音樂; 當樂曲出現響亮厚實的頓弓、快速靈活的跳弓以及有力的切分音時,我讓學生模仿彈奏冬不拉、擊手鼓和薩巴依的動作,即興自編一些熱烈奔放的舞蹈。在表演中,學生自由地、大膽地表現出對樂曲的獨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樂的魅力。
(三)激發審美想象
想象是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并創造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動。音樂這門藝術的特點就是將美好的藝術情境用聲音傳達出來,所以,豐富的想象力是感知音樂的重要條件。學生只有充分調動自己的審美想象,才能感受并豐富音樂作品美;同時,音樂美也只有借助學生的想象力,才能充分地顯現出來。在欣賞《瑤族舞曲》時,可以讓學生們閉上眼睛,保持安靜。教師用詩意的語言向學生娓娓道來:“在一個美麗的夜晚,遠處傳來瑤族長鼓動聽的聲音,它把人們引到瑤族山寨那和平幽靜的意境之中。人們身著節日的盛裝,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晚會的人越來越多,歌舞也越來越熱情,晚會沉浸在一派幸福歡樂的氣氛之中。”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在美好的境界中自由翱翔,對學生們在體驗音樂藝術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想象力要充分尊重,并鼓勵他們求新求異。
(四)獲得審美體驗
讓學生獲得審美體驗情感美是音樂優化審美功效的重要標志,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啟發學生用感情去唱歌,在表演中移入情感,從中去感受音樂所表現的意境,體驗音樂的美感。
1.運用情景交融
課堂上,設計一些生動活潑的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在情景交融中,學生能快速進入角色,感知音樂的審美意境。教學《過新年》時,我在教室中掛了燈籠、鞭炮,貼了大紅門聯等。當學生學完鑼、鼓、镲后,我播放了《過新年》的音樂。當喜慶、熱烈的音樂響起,學生們浮想聯翩,有的舞起秧歌,有的敲起鑼鼓。這樣的情景交融,最生動地說明了情感在音樂審美中的作用。
2.加強律動、表演
音樂教學應建立在情感體驗的過程中。音樂美靠表演發揮出來,在美妙的韻律中,學生或唱或舞,就能理解、感受到音樂的自然美。律動可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個性。音樂課上,我經常鼓勵學生根據歌詞大意設計動作,讓學生邊歌邊舞,或一個人領唱,其他人伴舞。如在學唱《小雨沙沙沙》后,我讓學生用自己的動作表現雨點兒的飄落。有的學生用旋轉的動作表現雨點兒的快速落下;有的學生用小碎步表示毛毛細雨緩緩落下;還有的學生做出了用手捧著雨水的動作。在音樂的律動、表演中,學生們投入情感,釋放潛能,同時也享受到了音樂帶來的美感、快感。
結語:
音樂是美的藝術,音樂教師是美的傳播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帶領學生走進音樂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和創造美,塑造美的心靈、美的人格,讓學生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
參考文獻:
[1]王娟.小學音樂教育中的美育[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3(1):170-170.
[2]查慧蘭.小學音樂教學中德育和美育體現[J].音樂時空,2012(5):139-1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