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佩貞
摘要: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有著深遠的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目前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主因,提出了完善傳統文化教育的建議。
關鍵詞:高職;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建議
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及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的優良傳統文化。其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宗法、古文、詩詞、民族音樂、民族戲劇、國畫、書法、飲食服飾、傳統節日等等。傳統文化教育是指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內容對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所需要的文化素養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再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教育。加強高職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培養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引導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加強對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想傾向和道德行為的抵制能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據初步調查,高職院校的傳統文化教育盡管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但傳統文化的教育形式與教學質量仍需不斷改進和提高。
二、高職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1.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和學習積極性比較低
在調查中發現,絕大部分大學生表示對傳統文化感興趣,有非常強烈的意愿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的作用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具備一些基礎的傳統文化知識,但他們的傳統文化知識基礎不深厚,知識體系不完整,只是停留在某一個或幾個常見的領域內,甚至對一些傳統文化知識還存在著一知半解的情況,而且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硬性記憶,沒能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實質。另外,自主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很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專業知識學習和外語、計算機等各種實用性的資格考試上面,所掌握的傳統文化知識大多還是在中小學掌握的內容,尤其是理工科的學生,進入大學后,多數人不可能再有繼續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動力。
2.傳統文化教育與時代和專業脫節
高職院校目前開設的有關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主要有大學語文、茶藝、書法、傳統文化等,基本上都是作為選修課開設,在片面理解實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觀念的影響下,被嚴重邊緣化,課時難以得到保障。即便在有限的傳統文化教學課堂上,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和學生專業發展的需要脫節,學生反映傳統文化與與現代社會、日后的職業崗位難以相融,實用價值不高,教學效果恐怕也不盡如人意。
3.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層次偏低
高校舉辦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頻率不高,更熱衷于組織技能訓練與技能競賽。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形式主要有文藝表演、書法繪畫、傳統文化講座、國學誦讀等,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依然是零散的、不成體系的,著重對某一知識和技巧上的教授傳播,忽視精神理念上的滲透;與社會、民間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合作不夠,教育廣度和力度較小,難以形成系統的育人體系。
三、高職傳統文化教育現狀欠佳的主因分析
(一)教師整體的傳統文化素養有待提高
教師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欠缺直接影響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從調查來看,傳統文化教育教師主要由語文、思政、書法教師擔任,專業的國學教師和能勝任傳統技藝教學的教師十分缺乏,如武術、曲藝、紙藝等。其他科目的教師只有小部分教師因個人愛好而具備一定的傳統文化素養,傳統文化素養整體較低,無法在教學中對傳統思維方式、傳統精神理念進行滲透,教育的內容及范圍都受到限制。
(二)教育方式與考核方式依然深受應試教育影響
人們盡管對應試教育方式進行了改革與探索,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大多數的考試依然是卷面文化知識的考核,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只是簡單的機械記憶,沒有對它的內涵進行深入理解,并且學生可體驗、親身實踐的機會極少,不能有效轉化為實際行動,很難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
(三)功利主義和西方文化的侵蝕不容忽視
近年來,功利主義和西方文化正侵蝕著中國人的思想,幾乎占領了社會文化的主要陣地。年輕人流行過情人節,圣誕節等,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越來越深。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誦讀傳統文學作品時味同嚼蠟,對傳統文化了解甚少,傳統文化提倡的“重義輕利”的核心價值與功利主義思想對立,這是一個西方文化盛行、民族傳統文化亟待復興的時代。
四、完善傳統文化教育的建議
(一)加強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培訓,增強傳統文化教育師資力量
制定以提高傳統文化教育水平為目標的全員師資培訓規劃,把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師資培訓范疇。可以由學校或政府國培開展主題性、系列化的培訓,如傳統文化常識培訓、經典研讀培訓、傳統技藝培訓、傳統人格修養培訓等;還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教研,通過課堂教學評比活動、疑難問題解決活動、教材教法培訓等活動共同研討傳統文化教學。總之,要增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資力量。
(二)緊貼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及發展需求,創新教育方式
當前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依然沒有“整體規劃、分層設計、有機銜接、系統推進”,有的小學低年級即讀《詩經》,有的到了大學還在學習《弟子規》,需要專家給予整體規劃。教育方式上,除了創新課堂授課方式,激發學生興趣,還特別要重視實踐活動教育,如傳統文化尋訪調研活動、詩詞吟誦晚會、詩詞楹聯燈謎會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感性認識和內心認同感,內化為自己內在的品行。在評價方式上可以采用過程性考核方式,注重平時學習表現的評價,學習成果的評價可以更有效更多樣化,如撰寫論文、調研報告、技藝展示等。
(三)構建多維的傳統文化教育平臺,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傳統文化教育要集合社會各方力量,挖掘社會教育資源,構建多維的教育平臺,多渠道進行教學。如依托博物館、名人故居、各種書院、紀念館等作為傳統文化教育基地;邀請民間藝人教學生繪畫京劇臉譜、吹嗩吶、抖空竹,在傳統節日舉辦民族風情的游藝活動等等,給學生營造濃厚的、豐富的傳統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孫明輝.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東北大學,2011.6.
[2]丁秀娟.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的條件與改進措施研究[J].人力資源開發.2016.3.
[3]趙君堯.臺灣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的歷史現狀與啟示[J].職大學報,20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