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國
(中共重慶市綦江區委黨校,重慶 綦江 401420)
創新發展的成效、存在問題及建議
——以重慶市綦江區為例
陳興國
(中共重慶市綦江區委黨校,重慶 綦江 401420)
重慶市綦江區已經邁入創新驅動的門檻,在政策、平臺、項目等方面有了積極探索。但力量薄弱、投入不足、水平不高的問題仍然存在,必須在創新平臺、產權保護、金融服務、人才培育、政策引領等方面突破瓶頸。
創新發展;成效;問題;對策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創新被排在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在3 000美元以下,主要依靠要素驅動;在3 000—5 000美元,主要依靠投資驅動;在5 000—8 000美元,主要依靠創新驅動;8 000美元以上,主要依靠財富驅動。2016年底,重慶市綦江區人均GDP達到5 697美元,已經邁入創新驅動的門檻,但制約創新發展的因素很多,仍需加大改革的力度,激發創新創業的激情。
近年來,綦江區堅持以創新為動力,以試點為抓手,構建創新體系和平臺,在項目管理和金融支持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先后爭取到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國家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城區老工業基地試點、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大婁山生態屏障)、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城市等國家級“帽子”。
一是著力建設三個科技平臺;二是著力打造5個科技示范基地;三是著力深化科技特派員工作;四是建立了產學研聯盟機制;五是建立了成果轉化機制。
一是推進投資審批制度改革;二是優化政府投資項目管理機制;三是節點化管理項目;四是勇于嘗試,積極探索PPP改革;五是切實服務市場主體;六是創新開展招投標和監管工作。
一是推進財政資金從直接補貼向股權投入轉變;二是創新金融服務助力中小企業融資。
一是圍繞新能源汽車著力補足產業鏈;二是圍繞交通用鋁引進關鍵節點企業;三是圍繞建筑產業現代化引進龍頭企業;四是圍繞食品加工瞄準重點區域、重點企業。
一是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足。區內絕大部分企業屬于中小微企業,自身缺乏研發人員,即使有研發機構,也存在規模小、層次低、研發人員兼職、研發部門功能不全等問題。二是研發支撐不足。目前全區尚無理工類高校,不能完全支撐企業創新;另外,企業與高校、投資公司等機構合作開發新產品、新工藝的力度不足。三是科技創新質量不高。全區專利申請年均增長較高,但主要集中在實用新型、外觀設計等專利方面,發明專利較少。
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R&D)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僅為1.04%,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1.53%。企業沒有真正成為創新投入的主體,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尚未形成。科技管理和服務機構匱乏,保護知識產權力度不大,還沒有形成重視創新、理解創新、支持創新的良好氛圍。
以綦江工業園區為載體的創新基地,缺少高層次人才集聚、高水平項目研發、高協同技術攻關的大平臺。產業集聚度高、行業內企業共享的專業服務平臺也比較欠缺。承接產業轉移、促進轉型升級、提前布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夠。
一是圍繞主導工業產業,盡快引進和培育新能源汽車、建筑產業化、有色金屬、齒輪等產業研發中心。二是加強與重慶大學、清華大學汽車學院、中國建筑研究院、中國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等交流協作,利用校企、校地合作平臺,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構建利益共同體。三是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中小企業創業基地、科技孵化器、微企孵化園、眾創空間。四是加快推進創新服務機構建設,培育科技型“小巨人”企業,壯大發展企業創新平臺。
一是以深入實施“西部齒輪城”“中國農民版畫之鄉”帶動戰略為突破口,促進企業發展品牌化。二是鼓勵企業及時將科技成果、關鍵技術申請轉化為專利,促進形成專利項目申請與實施的良性循環,加快創新成果專利化。三是建設重點產業知識產權快速維權體系,加快知識產權系統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四是破除限制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發展的不合理準入障礙,對能源汽車、建筑產業化、有色金屬、齒輪等產業實行有針對性的準入政策。五是引入“互聯網+”服務模式,支持和鼓勵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發展,實現協同創新。
一是發揮財政資金引導、扶持作用,引導企業從“制造商”變為“技術商”,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二是整合各個專項資金,設立創新驅動建設基金,引導企業增加創新投入,建立研發投入長效機制。三是支持企業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強化金融對創新驅動的服務支撐作用,引進重慶市科技金融集團,共建創業種子投資引導基金、天使投資引導基金、風險投資引導基金,推進創新服務體系化。四是拓寬技術創新的間接融資渠道,為企業創新活動提供股權和債權相結合的融資服務方式,壯大創業投資規模。
一是以本土人才培養為中心,探索“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增強全民創新活力。二是改革職業學校教師和企業優秀人才“雙師”職稱評聘辦法,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徑與方式。三是加大科研人員股權激勵力度,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四是實行更具競爭力的人才吸引制度,實施創新人才“百人計劃”,5年內吸引100名博士(碩士)畢業生、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等在綦江區創業;研究制定項目經費、科研啟動經費、安家費、個人所得稅等方面的補助政策。
一是建立創新政策協調審查和評價機制,在政府統一管理下,加強發展改革、工業、農業、科技、財政等部門在政策、規劃和改革舉措的統籌協調和有效銜接。二是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具體項目,主要負責科技發展戰略、規劃、政策、布局、評估和監管。三是充分利用全國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的契機,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及時總結推廣經驗,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促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
F204
A
1673-291X(2017)35-0099-01
[責任編輯 柯 黎]
2017-05-08
陳興國(1967-),男,四川大竹人,高級講師,從事區域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