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媛,劉雅芬
(榆林學院政法學院,陜西 榆林719000)
合作收益與公共管理的關系探究
武 媛1,劉雅芬2
(榆林學院政法學院,陜西 榆林719000)
對合作收益和公共管理的關系進行研究,能夠從多角度對人們選擇合作的原因和常見合作形式等形成系統的認識,對探索獲取合作收益的路徑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所以,十分有必要對合作收益和公共管理的關系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論述,并制定合理化措施,為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合作收益目標的實現提供相應的輔助。基于此,從人類選擇參與合作活動的原因和形式進行了分析,并針對合作收益的構成提出了加強公共管理、提高合作收益水平的措施,希望能全面促進合作收益目標的實現。
合作收益;公共管理;關系
合作收益,實際上具體指與競爭收益呈現出相反關系的收益獲取方式,也就是說,在獲取收益的過程中個體或者其他相關組織不通過競爭對收益進行獲取,而是借助與其他組織或者個人的合作實現獲取收益的目標。在人類文明演進和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后,個體或者相關組織就會無法完成不同類型的社會生產活動,而只有借助一定的管理活動加強個體和個體之間、個體和組織之間、組織和組織之間的聯系,才能夠促進整體目標的實現,而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公共事務的形成,對公共管理體系的最終形成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從這一角度進行分析,公共事務的出現對公共產品、服務和公共管理活動的形成產生著一定的促進性,也能夠對合作收益目標的實現提供相應的輔助。
在人類交往活動中,合作的出現主要受到社會分工的影響,即在人類社會建設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后,生產力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而當生產力水平達到一定高度后就會促進社會分工的出現,社會財富也會隨之增加,在這一社會背景下,處于社會中的人只有加強合作才能夠滿足生產力持續發展的要求,并且在合作交流中能夠促進綜合生產收益的獲取[1]。簡言之,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現實利益的驅動和人類在生活中渴望獲得更多利益的心理成為人類在社會建設活動中參與合作活動的內在驅動力。而當人類在社會建設發展過程中通過合作不斷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并且積累了更多的收益后,合作的優勢必然會得到相應的凸顯,能夠促進社會大眾對合作的認同度進一步增強,對人類參與合作意識和能力的強化產生相應的積極影響[2]。對人類參與合作的影響進行研究和探索,發現合作的優勢在兩個主要方面凸顯出來,即個體或者相關組織機構能夠在他人的幫助下獲得一定的物質財富,并拓展生產規模,在規模效應的作用下完成對財富的積累。同時,人類是社會體系中的特殊動物,人類只有在與其他個體進行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才能夠產生存在感和歸屬感,進而實現自身價值,所以人類社會的發展必然會促進合作形式的出現。
在對合作收益和合作模式形成初步認識后,要想逐步實現合作收益目標,就應該對公共管理與合作收益之間的關系進行統籌分析,并從公共管理角度積極探索提高合作收益水平的措施,以便有效促進合作收益的獲取,為人類社會的建設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3]。
在人類參與合作活動的過程中,所應該遵循的秩序既涉及到私人領域的范疇也與公共領域存在一定的聯系,如家族之間的合作、以契約形式為主的合作以及私人規章合作等。所以,為了在合作中有效促進公共領域中合作的順利完成,就應該將公共權力的約束和對公共秩序的維護作為前提條件,只有如此,才能夠保證合作秩序的穩定性,促進合作的順利推進。同時,對公共領域中涉及到的合作進行研究和分析,其明顯會涉及到公共事務方面的內容并且這些公共事務表現出一定的外溢效益特點,所以在合作中對公共事務進行處理應該將公共權力作為依托,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公共決策,嘗試對公共秩序的構建,保證公共合作的順利推進和公共效益的全面獲取。只有這樣,才能夠借助對合作秩序的規范和構建,促進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為合作收益的獲取創造良好的條件,有效推進整體合作水平的提高[4]。
在公共管理體系中,要想積極探索更為科學的公共管理措施,為合作收益的實現創造良好的條件,就應該在堅持合作多方資源原則的基礎上,為合作多方提供平等參與的條件,以便合作工作涉及到的多方主體能夠獲得一定的合作動力支持,有效提高合作整體效益。同時,在堅守自愿和平等原則的基礎上,為了通過有效的公共管理為合作收益的整體性提高創造良好的實現,促進合作收益最大化的實現,也應該注意對合作過程中遇到的不同類型干擾因素進行統籌研究,規避不良外部競爭因素對合作活動和社會收益產生的限制性影響,只有真正在不同的國家經濟體之間構建平等對話和溝通的平臺,才能夠促進合作活動的順利推進,對合作主體利益的維護和合作工作的良性發展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5]。此外,在對合作進行探索的過程中,全員參與是較為關鍵的內容,只有在合作交流中創造良好的條件,讓全員都能夠參與到公共事務的管理和公共管理整個工作體系中,才能促進合作收益成效的獲取,為合作收益目標的順利實現提供相應的支持和保障。這樣,通過平等對話和促進全員參與到合作交流中,合作交流整體效果就能夠得到進一步彰顯,對合作效益的獲取也會產生相應的積極影響,對我國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新時期背景下社會建設工作的持續穩定發展都會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能夠為社會建設工作的系統推進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借鑒。
在人類社會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所探索和參與的合作活動表現出明顯的復雜性特點,在積極參與合作活動并逐漸獲得一定的合作收益后,往往會遇到能夠共享、可以參與分享或者可以進行獨享的情況,甚至在一定情況下這些不同的條件能夠同時存在。所以在涉及到公共安全或者環境保護方面工作的過程中,要想獲得一定的合作收益,往往需要借助共享措施實現合作收益的共享,并且在共享收益的過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受到成本分攤原則的影響[6]。而對俱樂部類型的合作收益進行研究,能夠發現這一類型合作所產生的收益和相關產品具有一定的可分享性質,所以應該嘗試遵循成本分攤的原則開展分類工作,保證分配工作的高效開展。唯有如此,在兼顧公私利益的基礎上開展社合作收益分配工作,才能夠保證人的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得到同樣的重視,并且基于這兩種屬性所產生的需求也能夠得到適當的滿足,從而對人類參與社會建設動力的獲取和社會建設水平的整體性提高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基于此,應該正確認識合作收益分配中公私利益問題,保證合作收益分配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合作收益基本目標的實現與合作中產生的交易成本相關問題存在一定的聯系,而合作的交易成本能夠對合作管理制度的設計產生相應的促進性影響。所以,結合科斯定理,在能夠對合作成本進行確定的情況下,如果所產生的合作交易成本在理論上降低到0,那么合作收益與管理機制之間的關系就會逐漸弱化,甚至不存在必然的聯系。亦或是在能夠對生成合作成本的條件進行確定的情況下,如果在合作過程中所形成的交易成本不是0,那么就能夠看出合作收益與管理機制的設計存在緊密的聯系。基于此,在已經給定相關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得出參與合作實踐活動人們所創造的收益必然會逐漸增多,甚至能夠生成特殊的合作生產力,在此時合作生產力p、合作資本β、個體參與合作的意愿α以及生成合作的制度條件γ之間就能夠構成特殊的函數體系,即P=f(α,β,γ)。從這一角度進行分析和研究,在積極探索實現合作收益目標的過程中,合作管理的基本目的是能夠保證對人利益的尊重和實現,但是由于在開展公共管理的過程中本身涉及到諸多復雜的問題,如公益目標的多元化和公共價值存在的多向性等等,所以要想促進公共利益的實現,還應該從制度的設計和選擇角度進行分析,制定適合的應用方向。綜合分析,公共收益在公共管理中的應用設計到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要想實現對合作秩序的構建就應該對明確其制度前提,對公域與私域的劃界進行劃分,并明確公權和私權之間的區別,確保合作秩序的構建和合作收益的獲取。其二,在探索合作收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對制度條件進行分析,正確認識公共交往平等對話和公共決策公眾參與的重要性,為公共收益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其三,在對合作收益分配合理化需求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保證能夠對公益與私利的結合、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等形成系統的認識,進而增強分配的科學性,為公共收益目標的實現提供相應的保障。只有這樣,公共收益在公共管理中的應用才能夠取得最大應用成效。
人類積極參與合作活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斷進行變化調整的必然結果。人類在參與社會建設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合作交流爭取獲得相應的社會收益,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整個社會的財富積累,還能夠促進社會建設進入到更好的發展狀態中。而在人類社會的建設過程中加強對公共管理工作的重視,則能夠促進合作收益目標順利的實現,對合作模式的優化和合作過程中各方利益的調整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所以,在社會建設發展過程中應該爭取對合作收益和公共管理工作的關系形成明確系統的認識,為全面推進我國社會建設和發展工作的優化開展創造良好條件。
[1]魏世平.合作收益與公共管理的關系探究[J].管理觀察,2016,(29):57-59.
[2]羅超逸.基于北部灣經濟區產業合作實踐的府際關系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6.
[3]潘小娟,余錦海.地方政府合作的一個分析框架——基于永嘉與樂清的供水合作[J].管理世界,2015,(7):172-173.
[4]高興民,張祥俊.稟賦效應與產學研合作收益分配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5):15-19.
[5]楊潔,賴禮邦.權利不對等下工程供應鏈合作收益分配策略研究[J].工程管理學報,2016,30(6):33-37.
[6]楊衛東,徐贊,李驍.基于合作博弈的PPP項目收益分配研究[J].工程經濟,2016,26(9):20-24.
F062
A
1673-291X(2017)35-0188-02
2017-07-18
武媛(1985-),女,陜西榆林人,碩士,講師,從事管理學、行政學、公共經濟學研究;劉雅芬(1983-),女,陜西榆林人,碩士,講師,從事行政法、法制史研究。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