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東/文
近年來,各地紛紛加快培育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從初衷來看,總的都是為了更好推動經濟社會創新驅動發展。因為,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產品結構相對低端、創新能力相對不足仍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為此,促進和支持區域經濟轉型發展、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力度就成為新型研發組織發展的根本目標。以江蘇昆山為例,在勞動力價格上升、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之下,昆山政府決定建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借助昆山區域經濟優勢展開技術開發與服務活動。
在具體推進過程中,這些兄弟省市根據各自優勢探索出了諸多不同的發展模式。當前,最常見新型研發機構有三種組建模式。一是院校與政府共建型。一個或多個高校、科研院所與政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這是目前最主要的類型。根據主要依托單位和建設主體不同,又可分為政府主導型、大學主導型和科研院所主導型。政府主導型研發機構直接體現為其負責人及管理人員一般由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直接委任,江蘇省(昆山)工業技術研究院屬此類型。大學主導型研發機構以大學為主要依托單位,一般建在大學周邊,陜西兩家新型研發機構均為此類型。江蘇省(蘇州)納米產業技術研究院就是比較典型的科研院所主導型。二是院校與企業共建型。一個或多個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這種類型數量最少。三是企業自建型。企業或其他單位自行籌建的新型研發機構,這種類型數量居中,也就是企業研究院。其中,陜西省新型研發機構多為大學主導型院校與政府共建模式。以大學為主要依托單位,建在大學周邊,便于共享大學各種優質資源,建立以企業作為需求主體、投資主體、管理主體和市場主體的“四主體一聯合”的新型研發中心。重慶則是把散落的部分研究院所“打包”。江蘇省則是結合地方政府產業發展需求,發動“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借助科研院所研發優勢、高校優勢學科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共同規劃,就地建設、就地取材、就地引智,共建新型研發機構。
新型研發機構資金來源為多元化投資機制,有的以財政投入為主,有的以高校投入為主,有的以企業投入為主。江蘇新型研發機構在建設初期,其主要資金來源于地方政府,江蘇省科技廳明確提出要依托地方政府出資設立或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地方政府首期投入資金不少于5000萬元,建設期內運行經費由地方政府全額撥付,建設期結束后每年給予不少于1/3的運行經費。重慶市對首批啟動建設的5個新型高端研發機構,將整合高端平臺培育資助專項、高端人才團隊引進專項和高新技術研發主題專項,為這5個新型高端研發機構分別配置1000萬元左右資金,在啟動建設、運營管理、研發績效方面給予“全鏈條”財政支持。陜西省則明確提出企業、政府、高校將按照6∶2∶2的比例設立產學研聯合基金,用于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其中陜西能源化工研究院雖依托西北大學而建,但建設經費主要來自于企業(比如,延長石油、長慶石油、陜煤、兗礦集團、美國陶氏公司),其經費占66.7%,政府和學校占33.3%。
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具有極強的需求導向性,要依據國家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設計組織結構、明確研發任務、開展研發活動、轉化研發成果、形成產業價值。可以說,需求導向性是新型研發機構的生命源泉。如江蘇較多的研究所均是依據國家發展戰略需求以及社會發展需求建立的。與此同時,新型科研機構采用市場化運作,其顯著特色是集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和人才培養為一體,實現從研發創新到產品再到市場的快速轉化,在一些關鍵核心領域取得原創性技術成果并實現產業化。從這幾個兄弟省市情況看,新型研發機構打破了服務型科技創新單純注重某個環節的局限性,建立了一套從上游創新源頭到下游產業化的全產業鏈對接體系。這種創新鏈與產業鏈對接的模式集服務、研發于一體,不僅提升了研發動力,更推動了技術價值轉移,對于經濟發展大有裨益。在開展研發項目時,時刻遵循科技發展的規律是研發機構保持組織生命力與活力的基礎。對于面向產業發展的技術研究院來說,它更加注重產業同科研的聯系,強調研發商業價值的實現。在研發過程中,產業型技術研究院注重用戶的參與度以及項目立項的產業發展需求,并以此作為研發決策,最終實現滿足產業需求與發展的目的。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應抓緊出臺扶持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相關政策文件,明確新型研發機構在創新體系中的定位和重要作用,制定扶持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一攬子政策措施,鼓勵境內外組織、企業、高校及個人以多種形式創辦研發機構。
二是確保資金投入。地方政府推動是新型研發機構成功發展的重要前提。在新型研發機構自我造血功能尚不完善的前提下,如果缺少政府持續投入,機構的持續良性發展將受到一定限制。應當把新型研發機構的研發經費納入地方政府每年的財政支出常項,由政府財政固定支出部分資金作為研發機構研發中心和中試平臺建設費用,另一部分經費則由共建大型企業集團以科技項目經費加入,引導風險投資公司和有關企業加強與新型研發機構合作,保障資金投入,促使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三是創新體制機制。完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規范的管理體系與良好的運行機制。政府資金支持需靠機制固定化,靠自身服務能力獲取收益需常態化,依靠成果轉讓產業化獲取效益要機制化,從而使新型研發機構運行有充足的資金保障,并得以持續發展。新型研發機構能否在企業化運作的同時還秉持非營利性、承擔相應的政府功能是下一步建設中必須突破的重點。相應的收益分配機制、成果轉讓機制、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等也需要同步創新,要強化績效引導與績效考核,研究合理的薪酬制度、績效考核、創新管理機制和研發人員在成果轉化時的技術占比,從而使核心隊伍穩定,鼓勵帶成果創業,形成人才的合理流動,以確保新型研發機構可持續發展。
四是加大人才引育。人才是第一位的,各新型研發機構都非常注重高端人才集聚。今后我們要針對不同需求,招聘不同類型人才,如實用型博士后、能承擔政府科技項目的技術儲備型博士后,與境內外進行良好合作的對外合作型博士后,派駐企業進行產業化技術工作的產業化型博士后等;加大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力度,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分層次、有計劃地引進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科學家和創新創業型領軍人才,為廣大海外人才回國工作搭建廣闊平臺;廣泛吸納在海外取得博士學位、具備真才實學、在海外大公司具有豐富工作經驗、可以在重點科技領域挑大梁、做領頭人的人才,并使之成為新型研發機構的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