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劍/文

所謂“三區三圈”,即景區、站區、政區,商圈、醫圈、校圈。這些都是擁交通擁堵的重點區域和節點,究其根源,在于停車難這一問題。當然,具有晝夜潮汐規律的“工作區”和“居住區”,也是因停車導致擁堵的高發區域點段。分析發現,因停車導致擁堵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車輛越來越多,另有一些諸如交通規劃、制度設計的成因也加劇了擁堵的程度。
據公安部交管局統計,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04億輛,其中汽車2.05億輛;機動車駕駛人達3.71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3.28億人。我國即將進入全民汽車時期,已經遠遠超出城市停車保障能力。
在車輛越來越多的情況下,無處停車和交通擁堵是必然趨勢。破解這一難題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齊抓共管。
如何在車滿為患的道路上找到一條暢通的出路,公共交通具備可行性。因此,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是解決目前道路擁堵問題最有效的途徑。要加大市政公共交通設施的投入,構建立體公共交通網絡,設置合理的公交站臺,開辟更多的公交港灣與公交專用線,保證路網合理且有足夠運載力,讓乘坐公交出行超越私家車成為市民出行的最快捷、最方便、最主要的方式。目前,互聯網共享單車的使用,也是應需而生,并在逐步改變著人們的出行方式,更重要的是改變著人們的出行觀念。
綠色出行的前提和基礎是市民群眾的選擇意愿,小汽車的優點是便捷舒適,也因此導致車滿為患,在擁堵面前只要公共交通保持便捷通暢,小汽車的優點就容易被忽視,綠色交通就容易被市民接受。否則,需要長時間等待、擁擠、反復轉車仍無法抵達目的地的公共交通,加上在時斷時續的自行車道和嚴寒酷暑或霧霾中掙扎騎行的共享單車,“綠色交通”的優勢和可信度從何談起。因此,在維持便捷公共交通的前提和基礎上,要通過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改變市民出行觀念和習慣,提高市民文明行車和停車意識,拓展綠色交通空間,倡導綠色出行方式,不失為治理交通擁堵的治本之策。
隨著機動車迅猛增多,無處停車、無序停車已經成為交通擁堵的一項主要原因。提升支路街巷道路微循環疏堵保暢力度,打造開放式小區,通過支路次道交通微循環讓車輛真正循環起來,解決小區車輛出不來、進不去、繞著道路轉圈無路可走等一系列問題。而隨著支路次道交通的暢通,相鄰主干道的車輛也可以借道通行。通過提升改造微循環增加機動車通行空間,打造出行暢通道路,倡導綠色低碳環保慢行交通,打造文明停車新模式,提高小區停車設施的利用率,可有效提升治堵效果。

按照“路外停車為主、路內停車為輔”的原則,大力發展公共停車場建設,適當提高建筑停車泊位配比,謹慎設置路內停車位。路內停車位占用路面通行空間資源,應嚴格審批,在路外停車場的合理服務半徑范圍內,不應過多設置。在日本,路內停車位僅占全部停車位的5%,所以東京雖然繁華,卻很少看到因停車而造成的擁擠。路外停車場中,配建停車場停放目的單一,停放時段集中,較難提高車位周轉率。而公共停車位用于多種目的,可利用不同目的在停放時間上相互錯開的特征,提高泊位周轉率。若對建筑配建停車場實施有效的共享停車、合并停車,則可以大大減少停車的數量和成本。有研究表明,合并停車中,零售業可降低25%、辦公可降低33%的停車需求。因此,應大力發展公共停車場,鼓勵配建停車位對外開放,逐漸形成配建停車為主、路外停車為輔、占道停車為補充的城市停車格局。
總之,停車等原因導致交通堵塞問題,決不僅僅是交通管理一個部門的責任,需要黨委、政府作為強大后盾,需要各部門的通力合作、齊抓共管,需要全社會的廣泛支持,需要市民群眾的配合理解。只有這樣,城市交通才會規范、有序、快速運轉起來,最大限度地服務于群眾生活和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