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博 丁 釩 趙澤鈔 李偉 黃佳琦/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在中央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構想以來,安吉縣抓住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演進的歷史機遇,突出轉型升級,堅持改革創新,放大美麗品牌,將生態特色轉化為后發優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在新常態中取得超常態發展,實現了“綠色崛起”。安吉縣作為國家首個生態文明縣,其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借鑒意義,可以為全國各地美麗鄉村建設提供針對性經驗。
安吉縣,建縣于公元185年,位于長三角腹地,縣域面積18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萬人,是聯合國人居獎唯一獲得縣、中國首個生態縣、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安吉縣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安吉環境優美,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山區、景區空氣質量更是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各飲用水源地的水質達到或優于國家三類標準。2016年上半年湖州市水氣環境監測數據顯示,安吉縣水環境、空氣環境質量排名均為全市第一。中心城區自來水普及率達100%;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率90.3%;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實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處理達82個村;城市建成區面積27.99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積達到23.92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15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0.6%。
近年來,安吉依托各方面生態及環境優勢,使得自身從區域競爭的“洼地”一舉成為外來投資的“熱土”。2015年GDP達到30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90元,農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610元,真正實現了強縣富民的戰略目標,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安吉獨特大膽、高瞻遠矚的生態發展道路。通過幾任縣委、縣政府的協同努力,不僅甩掉了“污染太湖”“貧困縣”的帽子,還在全國率先形成了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內涵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

西方在研究生態發展的過程中,進行了一些生態城市的建設。國際生態城市運動的創始人,美國生態學家理查德·雷吉斯特在1975年創建了“城市生態研究會”,在其影響下,美國的海濱城市伯克利“生態城市”建設頗有成效。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一度被認為是成功避免和解決許多城市問題的范例城市,其頒布了一系列關于交通狀況、住房矛盾和公共文化藝術的政策,來激發城市的活力。克利夫蘭是俄亥俄州最大的工業城市和湖港,其市政府建立了專門的生態可持續研究機構,研究生態發展過程中生態化設計、城市交通、歷史文化保護、水資源利用等問題,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在歐洲,“丹麥生態城市1997-1999”項目試圖建立一個生態城區開發的示范性項目,在城市密集區內實現可持續發展。該項目旨在建立一系列策略和方法,在地方規劃和管理中把生態等因素結合起來,提高市民對生態的意識和責任感,推動有利于城市環境的地方生產活動。哥本哈根的自行車交通政策提高了自行車通勤比例,改善騎車人交通安全、提高騎車速度和騎車的舒適感,使其成為一個自行車王國。
國內方面,葉玉瑤等在《山區縣生態發展的路徑探索——以廣東省陽山縣生態發展規劃為例》一文中,提出要“生態”還是要“發展”一直以來都是困擾山區的兩難選擇。“生態發展”為山區“既要生態也要發展”提供了一條現實的路徑。文中從生態發展的思想淵源與內涵出發,對山區縣生態發展的動力機制、總體路徑進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將其理念融入廣東省陽山縣的生態發展規劃。研究表明,生態發展是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正向演進過程,其動力來自于自然、經濟、社會系統內部,也有賴于自然、經濟、社會三大系統的和諧統一、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認為山區縣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十分重視生態保護、生態經濟、城鎮化以及民生保障等四項內容,四者作為生態發展的基本線索,應始終貫穿于山區生態發展過程之中。文中嘗試性地將上述四項內容融入到陽山縣生態發展規劃的內容體系中,以生態保護框架為基礎,以產業多元化、城鎮特色化以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較好地解決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對于其他山區縣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曾鵬在《中國十大城市群生態發展狀況比較研究》一文中提出,通過建立生態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中國十大城市群生態發展狀況進行多層次的比較研究。認為在微觀層面,中心城市對城市群生態發展影響巨大,城市群內城市之間生態發展水平差距很大;在中觀層面,中國十大城市群的生態發展路徑相似,但是沒有形成良好的區域聯動,造成區域發展非均衡性;在宏觀層面,中國十大城市群生態發展水平直接關系我國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程度,國家對大城市群的定位不同,不同的戰略定位影響其生態發展水平。結果顯示:中國十大城市群生態發展狀況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巨大差異;無論城市群內部還是城市群之間均存在明顯的非均衡性。盡快縮小各城市群之間的發展差距,努力提高欠發達地區城市群生態發展能力是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關鍵所在。在此基礎上,從中國十大城市群生態發展狀況的綜合層面和影響城市群生態發展狀況的各個因素層面分別提出了縮減生態發展狀況非均衡差異的政策建議。李靜等在《安吉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實踐及其啟示》一文中,重點考察了安吉為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竹林產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發展模式,促進了安吉的經濟發展、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狀況、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由此得出:如果想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就需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充分利用當地的生態資源優勢,將生態價值切實轉化為發展的動力,實現在保護中促進發展,在發展中加強保護。
于立等在《以新興的鄉村生態發展模式解決中國城鄉協調發展,探討可持續性的發展模式:安吉案例》一文中,探討了在中國浙江省安吉縣通過創新和政策的調整實現生態經濟發展的理念和方式。通過規劃導向的發展模式,在生產與消費互補的產業鏈基礎上,一個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經濟模式終于形成。這個模式的構成包括以下內容:基礎設施的建設,可再生能源和循環竹產業的發展,農業食品供給鏈,以及生態旅游(農家樂)。這種模式代表了中國一種新的、內生型的城鄉協調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在中國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具有可復制性和可推廣性。該文的分析和研究說明,如果能夠與本地區實際情況相結合,同時具有創新理念的方式,在規劃的引導下進行推廣,安吉模式的生態經濟和相關動態的城鄉“網絡”,在中國具有發展的潛力。
(一)政府主導,規劃先行
安吉縣生態發展模式最明顯的特色,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發展模式。近二十年來,安吉縣完成了由“鐵腕式”的政策被迫走上生態發展道路向政府牽頭引導、全民參與的積極行動轉變。無論是政策的制定,還是各項行動的下達實施,安吉縣政府一直秉承“生態立縣”的基調,堅持走生態發展道路,帶領政府各部門、各鄉鎮街道及全縣人民發展出獨特的“安吉特色”。
自太湖治污“零點行動”以來,安吉縣政府歷任領導都堅持以生態發展為中心,制定相應的生態發展戰略。安吉縣政府先后推出實施綠色工程、生態立縣、生態經濟強縣等一系列決議,并明確提出把建設經濟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的突出位置。積極推動召開萬人動員大會,以上帶下,鼓勵政府領導、企業老板和村干部參加,調動全員積極性,提早制定2015年基本建成生態經濟發達、生態環境良好、生態文化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的中國美麗鄉村的計劃。
(二)部門合作,量化職責考核指標
安吉縣生態發展模式第二大特色是政府各部門之間的通力合作。無論是“山青水凈”“五水共治”“優雅竹城”等項目或計劃,還是“520辦公室”的成立與運作,安吉縣所有涉及環保或生態發展的事項或決議幾乎都牽涉到所有政府部門,安吉打造的是全方位生態發展模式。2016年安吉縣美麗湖州建設工作任務書責任分解表下發的責任部門涉及環保局、發經委、農業局、農辦、水利局、林業局、礦資辦、衛計局、住建局、城管局、“520”辦、氣象局、公安局、交通局、市場監管局、商務局、民政局、婦聯、教育局、宣傳部、組織部、政法委、司法局、法院檢察院、財政局、科技局等二十多個政府部門,并且在年末有相應的綜合指標進行考核,列入政府績效之中。在這種嚴格考核的模式下,政府各部門聯合辦公,全力配合,因為有明確的權責清單,每個部門都恪盡職守,竭盡全力為安吉生態發展添磚加瓦。
(三)三產協同,重點支持低碳休閑經濟
對于第一產業農業來說,安吉沒有太多的土地和資源。如何利用現有的、僅有的資源,開辟出新的一條道路,安吉遵循和堅持“農業與旅游融合”發展理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提升農業效益,發展鄉村旅游,實現一產與三產良性互動、協同發展。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提升農業效益,發展鄉村旅游,吸引市民下鄉,實現一產與三產協同發展。突出特色抓主導,夯實第一產業。統籌城鄉發展,發展特色現代農牧業。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牧業發展,大力調整農牧業內部結構,積極發展特色種養業。通過建基地、創品牌、擴規模、增效益,構筑農牧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的新格局。
(四)城鄉統籌,建設美麗鄉村
美麗鄉村是指那些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規劃科學、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宜居、宜業地可持續發展鄉村。自2008年全面啟動“中國美麗鄉村”建設以來,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果。安吉縣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集體經濟壯大,切實破解三農問題。
安吉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上深化美麗鄉村建設,各鄉鎮街道、村落依托自身資源和優勢形成了各有千秋、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例如魯家村的家庭農場模式,引進了專業旅游公司合作,組織鄉村旅游和一站式農業生產服務,并依托自身優勢打造18個家庭農場串聯起來的大景區和高端農業綜合園。溪龍鄉白茶創意發展模式則是通過加強白茶的種植和培育,鞏固加強作為安吉白茶主產區的功能,并利用白茶發展旅游業。高家堂村養生經濟三階段發展模式即是通過創建美麗鄉村、整合資源豐富生態項目、將美麗鄉村成果轉化為經濟優勢的三個階段進行發展。天荒坪純旅游發展模式則充分利用天荒坪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發展農家樂的經濟模式。為避免同質競爭,天荒坪為各個行政村規劃了不同的旅游主題,形成一村一品的觀光帶。
(五)營建生態文化,發揮民眾主體性作用
安吉縣生態發展道路另一特色是全民參與,主體性明顯,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導使全縣形成了濃厚的生態文化,而百姓的主體性參與使得生態發展從“要我”到“我要”轉變。通過在黨校等干部培訓基地開設生態環保講座、在中小學普及環保宣傳教育、開展生態文明法律知識進鄉村進企業等活動,讓人民群眾加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深層次培育生態文明理念;圍繞生態環境和竹文化,全方位挖掘弘揚生態文化,縣級層面將生態文化深入到每個鄉鎮街道和企業,探索獨特的生態文化,引領鄉、鎮、街道和企業特色文化建設;同時大力推進生態鄉鎮、文明鄉鎮,小康村、生態村等創建活動,生態旅游收入年年創新高,通過實際的可見利益,促進百姓從心底接受、認同“生態文明建設”,為生態文化建設再創碩果。

(一)政策主導型及招商引資外向型特征十分明顯
政府統籌城鄉發展,合理規劃各鄉鎮發展年度計劃,“退二進三”、“接二連三”、打造全域旅游概念是安吉提升區域競爭力,增加人民經濟收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舉措。新型城市化建設潮流中,在安吉看到了新常態經濟發展的源動力。美麗鄉村建設依托自身環境優勢,吸收外來工商資本進入,又依據合理規劃,實現生態經濟的循環發展,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本土化發展,增強村集體經濟,提升農民幸福指數。人才、綜合體及大型項目的引進對安吉各類產業發展起到極大的輻射帶動作用。
(二)生態發展模式的內生型特征明顯
安吉的生態發展模式依托其獨特的區位優勢、生態資源及文化資源才能堅持走到今天。安吉縣最早的農家樂源于天荒坪鎮大溪村,以市場形成為主導,后來由政府進行引導規劃。安吉不少農家樂都以農村社區為依托,自發抱團形成農家樂協會,共享基礎設施及客源資源。政府有意無意的扶持給內生型發展模式留足空間,安吉鄉村旅游基于內生型的主動發展使得鄉村旅游能夠做大做強。社會資本的積累及經濟水平的提升使得城鄉發展內外聯動更為明顯。
(三)安吉縣發展模式的借鑒意義
一方面,安吉縣多功能生態經濟的發展得益于城鄉網絡的密切結合以及生態供應鏈的有序延伸,在未來可預期范圍內可持續性是明顯的。可持續性的關鍵在于逐漸成長,為區域建設與發展提供新鮮的血液。另一方面,安吉縣生態發展模式對區域發展或地方性發展的可復制性有待進一步研究。沒有一種發展模式是可以完全復制的,但先進的發展理念可以為落后偏遠區域的發展所借鑒。因地制宜挖掘自身的生態優勢,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合理規劃布局,調整產業結構,政府高效聯動以形成長效發展機制才是關鍵。
(注:本文節選自浙江大學首屆“策論中國”活動參賽作品《安吉縣生態發展模式初探》,由浙江大學/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李金珊教授指導修改成文)